做人要懂心机全文免费阅读_做人要懂心机最新章节

分类:励志小说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6162

人人都想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做人,但很多时候环境的恶劣迫使我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眼冒金星。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失意时的低头弯腰正是为了得意后的昂首挺胸,人要学会韬光养晦,学会忍辱负重,才能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保全自己,并为日后争得出头的机会。

1.“败”在一时,赢得一世

当别人的“老子”当然好,可以指手画脚,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当“老子”的,很多时候人难免会失意,这就要有点“心机”,先当“孙子”,以求日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做人要懂心机全文免费阅读_做人要懂心机最新章节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的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即力量的强大者,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即为强者;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恒的强者,强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强者不会永远强大,弱者也不会一辈子永远弱小,强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你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当“孙子”时就当“孙子”,千万不要强出头当“老子”。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当“孙子”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为了汉朝的创立者;而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最后成为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让后人很值得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争异常激烈;而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的些许抵抗,所以得以先入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做了王者,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添油加醋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

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力斗的话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

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

刘邦挑个日子,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入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成“孙子”的样子,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松一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当“孙子”为他的日后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6年,在诸强一起推翻秦朝以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巴蜀。

刘邦并没有因为被项羽分封在这路途遥远的穷山恶水而意志消沉,在其得力谋士的辅佐之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汉中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有了与项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后,突然杀出汉中,将项羽打得大败,逼得一代楚霸王在乌江也拔剑自刎,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索。宋代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诗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正是道出了这种后人的遗憾之情。

楚汉之争这段恢宏的历史虽然成了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

刘邦遇强则避,适时示弱装“孙子”,却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开山之人。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从楚汉相争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项羽处处逞强,最终难以坐得天下;刘邦懂得适时示弱,因而在秦末乱世最终胜出,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江山。我们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谓的“弱者”是在不该当“老子”时绝对不逞英雄气概,但一旦得势就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一举强攻以获得成功。这就是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励志小说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