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知青全文免费阅读_最后一个知青最新章节

分类:励志小说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7996

历史打了个喷嚏,就把1700万城里的孩子悠到乡下去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至此打了个旋涡,就像暴发一场洪水,在广阔的国土上,至今仍滞留着班驳陆离的痕迹。一些沉淀在那些地方,一些带回了城市,成为这一代人种种新思想的培养基。

其实我们都缺乏一种广大的眼光和宏观的视角。我们一个个所经历的不过是我们纯属个人的人生历程。

如果不下乡,很可能我不会操笔写作。

最后一个知青全文免费阅读_最后一个知青最新章节

在乡下时,我们实际上是天天与社员一起,轮锄头修理地球的。日日的辛苦劳作意味着什么,皮肉最为懂得。但我们的头脑空闲起来,有着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我觉得我经历了由远古到现今人类进步的整个过程,以前是从书本上去认识,现在不得不用血肉的体验去认识。从无文化的角度,最能够领会文化的真谛。记得有一次劳动的间隙,我躺在扬树趟子里,仰望着天上飘浮的白云,忽然就感觉到知识的伟大,文化的不得了。我们在千百次重复的劳作中才学会的东西,书上一句话就全说清楚了。我还不懂得这种思维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它有用处。那天我十分地感动,自己在杨树趟子里竟然流下了眼泪。

其实我已经把文字忘记了。那时,写封信都很困难,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这不能全怪我们,因生产队社员地头读报纸都不用我们知青。我已把学过的文字就着锄头,送给土地爷了。

可忽然就觉得它可贵起来。大约就是在那次在杨树林之后。我开始学习,而且很勤奋,因我不满意只过那种天天种地的单调的生活。我抽烟也是从那个时候学会的,不然我坚持不了。所谓努力不过是看看书,而且是那时允许的书,学学写字,做些最简单的事情。后来这些简单的事对我很有用,因我至少可以粗略地用这些中国文字来表达我的意思。

真正写东西是在回城之后,大约1982年。那时我已经回城,到工厂工作,结束了我历时七年的下乡生活。我花工夫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汇几乎全部抄录下来,积了厚厚地几大本。开始写的是“车间文学”,因那时盛行这个。后来偶然写写知青题材,就一下把过去的事情都勾联起来。我觉得应该写写那段历史,而且,把我们知青当作一个人来写,可以写得有血有肉。许多事情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能够投入我的体验和思考。我不想回避在农村看到的那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写的也都是我眼中见到过的农民。我不是一个从开始就立志搞文学的人,我上学时理科大大好于文科。一度还是个好学生,考试常在前三名。可作文不行,作文永远的都是70分。历史开了个玩笑,我把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当作了我的毕生事业。

重新思考过去,我发现那是一个宝臧。于是我开始开掘它,一块块地挖,渐渐塑造出了我的主人公苏锐,再现了他所经历的充满了探索的苦难生活。

回忆过去可能是有害的,回忆过去其实也有着许多的益处。知青是一个整体,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遇到了知青,或者谈及对方有着作知青的经历,立刻彼此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人也显得亲近。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有着人生的通感。怀旧可能是知青的一大心态,因为那段生活给我们的印记太深刻了,又恰是我们寇豆年华的最好时光,对我们后来的人生道路,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有成就的老知青不少,但毕竟与1700万不成比例。多数人是在不同岗位不同景遇中默默无闻地生活着。我想,要写,还是写写他们。因为,他们才是知青的主体。

我不认为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都是悲剧,我写悲剧是因为那能寄托我的思考。但那已经是历史。责备已经毫无用处。我们不如以积极些的态度去缅怀它,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认识这世界的始端,那已成为我们的人生底蕴,无论如何那也是我们实际拥有着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 者

1998年4月6日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励志小说请访问文果奇书网

随机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