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重新认识朱棣及靖难战争 作者名 有历史学家指出,两千年的**史相当漫长,其实只有两大主题:夺取政权与捍卫政权。中国历史上的造反者非常之多,只有司马炎、刘裕这样的极少数幸运儿笑到了最后。而想以地方一隅起兵争夺天下的,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而且死相非常难看,通常都被满门抄斩、断子绝孙。唯一的成功者,并且夺位之后还能政绩卓著的,有且只有有明朝初年的燕王朱棣。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有明三百年,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太祖朱元璋;只有一个宰相,那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但事实上,朱棣在明朝历史中起到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所开创的格局,并不弱于朱元璋。没有朱棣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没有故宫,没有十三陵,没有郑和下西洋,没有内阁制,没有永乐大典…… 没有朱棣的靖难成功,中国历史一定是另外一番模样,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遗憾的是,市面上关于朱棣的传记不算不多,但同时能兼顾文风华丽与考据严谨的,却是几乎一本也找不到。 幸好,我看到了这本《本书书名》,算是填补了上述空白。如果你想要了解历史知识,这本书高度还原了靖难战争的原貌;如果你打算做个人品牌营销,这本书给你提供了许多经典案例;如果你渴望放松心情,这本书足以让你从头笑到尾;如果你希望振奋精神,这本书也有浓厚的励志色彩。 在书中,作者以史实为依据,并不拘泥于时间线索,从朱元璋驾崩,朱棣奔丧讲起,为我们讲述了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因为朝廷的猜疑,不得已起兵靖难,经过三年努力,历经大小几十次战役,有过大获全胜的辉煌,也曾一度被逼上绝境,有过短暂的动摇,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最后终于占领南京,登上皇位的经过。 本书作者燕山刀客是一位“民间作者”,也许正因如此,他才能摆脱传统历史写作的条条框框,行文可谓是天马行空,别具一格,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超乎想象。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这位作者能把中华文字驾驭得收放自如,将中国历史洞察得一针见血。不过,本书又是一部相当严谨的人物传记,书中所涉及的史实,都来源于《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历史文献。 作者并没有为了调侃而哗众取宠,为了搞笑而故弄玄虚,而是在充分理解和消化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用华丽漂亮的文笔,悬念迭出的文风,幽默睿智的文采,为我们准确而生动地还原了那个让人无法不关注,无法不重视,无法不研究的明成祖,那场充满悬念与危机,尽显智谋与策略的靖难之役。 其实这段历史,大多数中国人肯定不是十分陌生,但对于其细节,却缺乏足够的认知,甚至有很多误解。过去史学界对于朱棣的评价,过多地集中于其得位不正,靖难三年战争的血腥,诛杀方孝儒等人时的残暴等。但我们看到的历史,早已经过许多代人的修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历史学家笔下的描述,而并不完全是实际发生的事实。 实际上,正如本书中所讲的那样,朱棣能够以八百人马起兵,用三年时间夺取最高权力,并非因为其好战成性和血腥残忍,恰恰相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时,朱棣没有坐以待毙,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凡创意与不懈努力,依靠身边大将的勇敢与谋士的忠诚,依靠一点好运气,成功地改写了历史。而这个过程之艰辛,代价之沉重,恐怕是很多人无法想像的。朱棣的靖难之路,充满了传奇,也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励志故事。 在实战上,朱棣总是身先士卒,不避危险,大大鼓舞了士气;他能针对不同的对手,以及天气和地形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他注重心理战和反间计,可以不在战场上解决的问题,尽量采用和平手段处理;他特别注意对骑兵战术的运用,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标;他的运气确实相当好,但与其对手不同的是,在运气降临之时,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机会,并让这种好运最大化;面对挫折与危机,他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并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 而且,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大相径庭的是,朱棣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也很少滥杀无辜。在与南方朝廷的战争中,他对抓来的俘虏一律不予处决或强行收编,而是放他们回归家乡,甚至任由这些人再来攻打自己;包围济南之时,明明可以决黄河水轻易解决战斗,他却不想伤及平民;打了胜仗,他下令清扫战场,掩埋本方将士的遗骨,也安葬敌方死者的尸首;每攻占一个城池,他都要求不得扰民,更不允许抢劫;他冒险直击南京,也是想尽快结束战事,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尽可能地避免对无辜百姓的伤害。 从书中可以看出,朱棣靖难成功看似有一定偶然性,但他在那三年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商、谋略、大局观及领导才能,在当时绝对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即使放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样的领袖也不多见。与竞争对手建文帝相比,朱棣显然更适合担任大明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更重要的是,朱棣的靖难成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大明江山得以延续三百年的基础,避免了王朝的短命崩溃。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到六百年前的那场战局中,领略朱棣率八百壮士夺取天下的风采吧。 引子 建文元年(1399)六月,当时的大明北方重镇,六百年后的中国首都北平,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时值中午,瓦蓝的天空上几乎看不到一丝云彩,灼热的阳光刺得行人睁不开眼。整个城市就象一个巨大的烤箱,准备把里面的一切都烤熟。 正是吃午饭时间,京城有名的天一顺饭店,已经来了不少客人,店小二在跑前跑后地招呼:“客官,来了,里面请……您鼻子上那是什么啊?“ “那是眼镜,没文化真可怕……”,我一边不耐烦地回答,一边四处张望找座位,顺带看看有什么美眉。然而令人绝望的是,明朝的漂亮姑娘都是不出来吃饭的。她们不是在自家大院的树荫下乘凉,就在自家老公的怀抱里撒娇。饭馆设施真落后,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手机不在服务区,连个穿短裙的waitress都没得看,真扫兴,我老人家穿越一次容易吗? 我坐在靠窗的桌前,点了一碗炸酱面,两个凉菜,刚吃了两口,想停下来擦下眼镜,就发现不对劲,一个人影在眼前晃动,还没等我缓过神来,一只又黑又脏的大手,已经伸到了我的面碗里。 我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大汉,身高有个一米七几,肩宽体壮,头发很长,胡子比头发还长,都快垂到腰间了,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看起来像个摇滚艺术家——不过是半年没洗澡的那种。此时,他就用那双好像刚掏完下水道的脏手,抓着我碗里的面条往嘴里塞。 老贼,你可来了,你骗得了别人,骗得了我吗?我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叭”地一声响,面碗掉地下,摔碎了,壮汉跪下身子,去抓地下的面条往嘴里塞。好象吃不上那一口,他就活不下去,吃上一口,他就得当上皇帝一样。 真恶心,我老人家看不下去了,你说你还没当皇帝呢,倒先想当影帝了。不过演技这么浮夸,怎么会没人看出来?噢,我不能用自己出类拔萃的现代智商,来要求六百年前纯朴善良的古人。 “朱棣,你丫的别装了!” 壮汉看着我,显然有点吃惊,放低了声音:“你是何人,本王名字你也胆敢直呼?小心我叫你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姓朱的,我是六百年后给你写书的作家,你要再这样,我就把你写成史上最缺德的造反派!” “你敢?!”朱棣跳起来,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向我一步步逼近。我虽然聪明,有文化懂科学,但打架并不在行,何况跟一个从小就彪悍的朱棣打?走吧,向后一闪,大叫一声:“回!” “这位小哥请慢走,”朱棣在后面挽留我了:“你倒是说说看,我造反成功了没有?……” 我懒得理他,又回到六百年后的北京,坐在家中,打开电脑,生气地敲上一行字—— “朱棣这个野心家,没当皇帝呢,先当上了影帝。” 我真应该把安吉丽娜·朱莉介绍给这伙计,在六百年前演戏太屈才了。他们两个人可搞个绝代双朱组合,搭伴去好莱坞捞金去。可是,堂堂的太祖四皇子,曾经统领十万雄兵的燕王朱棣,为什么要走到装疯的地步?为什么要如此没有底限地恶心自己?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一年前,从老爹朱元璋驾崩的那个夏天说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