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鹰文集卷3宝匣全文免费阅读_航鹰文集卷3宝匣最新章节

分类:励志小说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5953

富于才情的女作家

雷 达

有人说,航鹰的小说之所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乃是因为她巧妙地把戏剧化的情节处理方法引入了小说;有人说,她的小说未必有多么深厚的寓意和精辟的思想,只不过擅长于抒发普通人的悲欢感情罢了;有人说,因为她敢于大胆地剖析女性心理,不避讳家庭帷幕里的种种难言的隐情。这些看法,我大致都表示同意。可是,这些看法也都还没有能够准确而完满地回答,航鹰何以拥有很多读者的真正原因。我以为,不找出这个真正的原因,我们对航鹰创作的评论几乎无法展开。

假如我是一个小说家,我也许会怀着不无羡慕的心情,眼看着不少站柜台的营业员们,挟着书包上学的女学生们,在工地小憇的年轻工人们……津津有味地翻阅着刊登《金鹿儿》、《宝匣》、《开市大吉》、《东方女性》、《前妻》的杂志。《明姑娘》从1982年初发表后,不断被多家报刊转载,时达一年之久。并在遥远的异国比利时,受到盲眼姑娘的热烈赞扬。据有关人士统计,它是少数几篇打破目前的转载纪录的作品之一。《东方女性》引起争论,批评多于肯定,但一般读者好像不大理会这些批评,反倒为“三个无言的忏悔者”一洒同情之泪。这些现象都值得分析研究。毫无疑问,文学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读者的多寡,世界名著似乎永远无法与畅销的通俗小说在读者人数上对抗。可是,既然航鹰的小说能够嬴得很多青年和市民读者,我们对于这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也就有加以注意的必要,并且进而对她的创作尽可能地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

航鹰文集卷3宝匣全文免费阅读_航鹰文集卷3宝匣最新章节

航鹰小说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照我看来,可以简称之为“世俗化”。是与虚假的“神圣化”相对应而存在的。写出了生活固有的“世俗化”,则是让许多美好的、善良的、高尚的人事,还原到生活的“活的有机体”之中,带着生活原有的某些“俗气”和“烟火气”。“世俗化”更多地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更多地从普通人的伦理道德冲突中表现出来。

航鹰的作品力求写出当代市民生活的悲喜剧,自然而然地被一些市民读者所乐于接受。她的善于讲故事的才能,她的大胆披露市民家庭生活矛盾的写实笔墨,她的对市民中某些美好情感的诗意抒发,助长了她的作品的魅力。这一切,才是航鹰小说比较风行的真正原因。

公允地看,航鹰不是一个纤弱的不倦地吟唱“自我”的作家,倒是体现出某种“男子风度”。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多样,在我们面前铺展了较为宽广的当今都市里人情世态的图画。她主要是以传统手法,通过摹写人情世态之歧,悲欢离合之致来吸引读者的。她的题材、人物有两大特点值得注意:第一,大多描写爱情、婚姻和家庭的伦理道德题材,对中国劳动妇女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某些精神特征格外关切;第二,热情礼赞那些勇于战胜逆境,完善自我,具有内在心灵美的人物。而在描写这些题材人物时,如前所述,她都能够使之透示出一种真切的、令人感动的“世俗化”的艺术氛围。典雅、粗犷之类是“美”,航鹰笔下的这种艺术氛围也是“美”——世俗美。

在《明姑娘》、《金鹿儿》、《枫林晚》、《倾斜的阁楼》等作品中,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航鹰对于什么才是美的人生,美的心灵、美的道德的肯定和赞扬。它们所散溢出来的时代气息也较为强烈,它们是一支支青春的颂歌。

现在重读获奖小说《金鹿儿》,在审美理想上,它力图一层层地揭示出金鹿儿渴求自由发展,自由创造,鄙弃那种虚假的荣誉和压抑爱美的天性的左的旧观念。金鹿儿有句话,叫:“生活挺有意思”。这篇小说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她在柜台前售货动作的描写中,在顾客与售货员的矛盾纠葛中,的确体现了内在美与外表美和谐一致的喜剧氛围。然而,它毕竟只是一出绕开了生活真正严峻矛盾的轻喜剧。

重读另一篇获奖小说《明姑娘》时,深感如果抛却那些具体描写残疾人生活细节和过分“理想化”的地方,有一种思想力量至今仍然激荡人心。那就是,一个人的青春,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才可以维持和发展的思想。明姑娘这一艺术形象包含的思想意义,早已超出了“残疾人”的狭小范围,而带有普遍的人生哲理意味。大自然造成了她的生理缺陷,限制着她的创造性,但她无比坚毅,能以不倦的独立的要求,对自我实现和自由创造的渴求,向命运勇敢地挑战。她使极度消沉的赵灿恢复了活下去的勇气,继而又诱导他攀登劳动创造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她其实也在实现着她自己真正的“人的本质”。她说:“人生应该撞击出壮丽的闪电!”她说:“绿色是永不止熄的交响乐!”参照她在小说中的所作所为,我们应该承认,这个盲女内在的青春活力和强毅精神是惊人的。我一直认为,这篇小说更多地显现了浪漫主义色彩,重视主观抒发,它是小说中的另一种品类——抒情诗型小说。

航鹰是富于叙事才能的。对于一个小说家的必备技能来说,这可能是最基本的功力和修养。她很会讲故事、“抖包袱”、制造悬念、埋设伏线。些许小事,常能被她的故布疑阵,抓住人心。最近读到她的《宝匣》,感到这是短篇小说中高度浓缩的佳酿,达到了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意料到的艺术成效。它把社会、政治、经济、人生,浓缩于八十多岁老奶奶的遗物——一只蟒皮小匣之中了。从这只小匣可以看到生活的变迁史在一个老人心灵上的反映。让我们读一读全家人打开“宝匣”一刹那的精彩描写:

哥哥接过亮晃晃的铜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荷包型老式铜锁,但没有马上打开匣盖。大家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望着,猜着。那美丽而古老的蟒皮花纹显得严厉而愤怒,为它封存了多年的秘密即将泄露发出威吓的闪光。

弟弟性急地把匣盖打开……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里面竟然满满地盖了一匣子纸片,都是各种票证!

真可以开个票证展览了!光全国粮票就有一千多斤,布票达五十丈,棉花票二十多斤。除了粮票还有用处以外,几乎都是废纸了。自六十年代以来的肉票、糖票、香烟票、麻酱票、青菜票、肥皂票、皮鞋票、床单票、脸盆票、暖水瓶票、电灯泡票、茶叶票、工业品购买证、纺织品购买证,还有好多册过期的副食品购货本……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老奶奶给儿孙们留下这个“宝匣”,为的是让儿孙们能够活下去,以她的切肤经验认为过日子离不开这些票证,殊不知时代已经前进了

这段描写可谓平地生波。整篇小说可谓“缩龙成寸”。读完小说,“这就是历史!”“人们的生活彻底摆脱证券配给的日子为期不远了!”的声音一直萦绕在耳旁。就我个人的艺术感受而言,我认为《宝匣》是一九八四年短篇小说中最具有这一体裁特质的作品之一。

《东方女性》是航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中篇小说发表后,一些报刊皆展开过激烈争论,这大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认识。令人不满足的是,有的文章其实是围绕着“丈夫有了外遇,妻子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对待私生子”、“应该如何处置第三者”之类的法律、诉讼问题争议不休。这等于在肢解“活人”,在把艺术形象敲碎后分解为若干伦理学和法的概念。我想,我们首先还是不要忘记:《东方女性》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案件”。

到了《倾斜的阁楼》和《枫林晚》,我以为航鹰的创作开始向深化迈步,她的审美理想也开始建筑在坚实的生活矛盾的大地上了。

从构思的巧妙,艺术的完整,思想与艺术结合的和谐以及激情贯注,一气呵成等方面看,《枫林晚》都是值得称道的。有人说它是当今社会的一轴“老人图”,描写了目前的文学还很少涉猎的“老人问题”。从题材的特点上可以这样认为。但是,它的主题思想,依然是航鹰在《明姑娘》等作品中已露端倪的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讴歌不衰的青春的人生哲理主题。作者认为,青春是可以超越年龄的。

至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航鹰的作品里有两条思想感情的脉络,或者可以称为“动脉”和“静脉”。一条是对青春的赞歌,一条则是对东方女性伦理道德观念的执着的探求。这“动脉”和“静脉”都通向了“心房”,它们之间的血液是互相回流的,它们都是作家航鹰受到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的触发,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起伏很大的、缺乏相对稳定性的诗意抒发。

对于感情受到压抑的反抗情绪,对于闭锁的心灵中的伸展自我的隐秘的激动,对于冲破精神牢笼的正当要求,是航鹰许多作品中的人物心中的一股潜流,应该给予声援和肯定。可是,每当人物踟蹰不前,被沉重的传统道德的枷锁压得苦闷呻吟的时刻,表现出这种病态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时刻,作者反倒对这种精神的苦难流露出赞赏和膜拜的情绪,把它当作一种殉道者的“美”暗暗颂扬。这突出地表现在《前妻》、《丧事》中。

如果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勉强进行相对的“分解”的话,航鹰显然是个思想和艺术不平衡的作家:她缺乏思想的深邃和新颖,但她的艺术感觉的敏锐和细腻,艺术形象的捕捉力,艺术氛围的渲染力和语言的市井气,抒情特色,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且看她的《开市大吉》,从一座城市的“街道办”的两排长椅写起,写到五冬六夏坐在长椅上等“街头儿”的各色人等,“有来汇报街办工厂资金困难的,有来催‘文革产’占领者搬家的,有反映某家养鸡养鸽骚扰四邻的,还有刑满释放或‘少管’到期回来报到的,甚至凶杀服毒、离婚案件,婆媳不和、邻里相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活画出一幅“文革”退潮后的市井风光。接下去,她又以饶有风趣的语言,写到待业青年们“像小鸡追随着端着食盆的主妇那样”,围上了主任钱高升。于是,牵引出待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严重,闹得老钱“百爪挠心”,于是,闹出了“我给你三拜九叩”,“再驾辕拉套跑它几年”、“榴开百子”等一系列喜剧,勾画了好几个市井人物的嘴脸,使全篇洋溢着一种新的市民生活韵味。《倾斜的阁楼》展开的人情风俗史的画面就更开阔了,就“引子”一节看,对“城不城”的景象的掠影,笔墨落处,历历如绘,使读者对北方大都会天津油然而生出一种历史感,也颇能见出作者绘事状物的笔下功力。至于其中各色人物的声容笑貌,言谈举止,应酬寒暄以及老式市民家庭的长幼尊卑关系,残存的市井节庆风俗等等,可以说写得很地道。在对某些人物个性生命刻划的深度上,显露了作者可贵的艺术才华。现在有人提倡发展“都市文学”,依我看,航鹰的一些作品正体现了“都市文学”的特征。

“戏剧化”的确是航鹰小说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它既给作品带来了某种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吸引力,同时也使之泄露了明显的人工斧凿痕迹。

航鹰是一位富于才情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时而热烈,时而冷隽,既有光明的礼赞,也有灵魂的煎熬,既有人生哲理的阐扬,也有道德的矛盾和忏悔,她是一个感情波动较大,题材范围较广的小说家,对她的创作的思想艺术格调,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常令人难以把握。我们期望于航鹰的是:面对社会变革、经济起飞的伟大革新时代,需要不断检验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需要增加思想的深度和重量,让她的一支擅长叙事和抒情的笔,生发出具有变革时代进取精神和雄强气魄的艺术之花。

写于1984年10月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励志小说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