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1891),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于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出生于辛比尔斯克(现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商人家庭里,七岁时丧父,在教父当地贵族尼古拉·特列古博夫的教育影响下长大。 冈察洛夫先后在贵族寄宿学校及莫斯科商业学校学习,于一八三一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后回乡在省长办公厅做过秘书,后又入彼得堡财政部外贸司任翻译,一八五二年至一八五四年他以海军中将普佳京秘书的身份参加了战舰巴拉达号的环球考察,后又出任过图书检察官和官方报纸的编辑,一八六七年以四品文官官衔退休,一八七九年起,他隐居在里加湾的杜别利恩,一八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他在彼得堡青台街寓所因肺炎去世,根据遗愿,他被安葬在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墓地的悬崖上。 冈察洛夫在大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一八四四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并受到了别林斯基的赞誉。《奥勃洛莫夫》是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典型的“奥勃洛莫夫性格”,揭示了奥勃洛莫夫自我毁灭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和人生根源。此外冈察洛夫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悬崖》以及随笔《战舰巴拉达号》,尤其是后者对研究近代后进民族发展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因中年时追求外省姑娘伊丽莎白·瓦西里耶芙娜·托尔斯塔娅失败,冈察洛夫终生未娶,独居至死。但他在文学史上却有崇高地位,屠格涅夫曾说:“纵然到了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他都会记得奥勃洛莫夫的。”当然也会记得冈察洛夫这个名字的。 《奥勃洛莫夫》是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小说构思于一八四七年,一八四九年三月他在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奥勃洛莫夫的梦》引起极大反响,这一章也成为全篇小说的核心部分,一八五七年八月,小说最后定稿,并于一八五九年发表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反响极为强烈。这部巨著也使得冈察洛夫声誉大振。 这是一部以腐朽没落的俄国农奴制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以奥勃洛莫夫为其典型代表的一批贵族地主由懒散、无所事事终于走向灭亡的小说。小说重点刻画了奥勃洛莫夫、奥莉加和施托尔茨三个人物形象。 奥勃洛莫夫的主要特点是麻痹、慵懒和无所作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余人”蜕化到极限的代表;他的生活理想是“像他周围的那些成年人那样生活”,而这些成年人的理想就是安宁和无所事事,所以他真正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奥勃洛莫夫性格”正在腐蚀自己,也清醒地看到许多像他这样的人被毁灭,但这个天赋甚高、聪明有教养而又心地善良的人却因为缺少具体现实的生活目标,对一切厌倦而甘心于慢性自杀。奥莉加的形象是小说的亮点,她热情聪明、意志坚强,敢于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商人施托尔茨精明强干,富有进取精神,带有作家理想化的色彩,与奥勃洛莫夫比,他显然进了一步。但他也没有具体的社会理想,而给妻子奥莉加的也是一种舒适平静的生活。此外小说中房东太太的淳朴宁静、富有人情味,但她没有意识到正是她的爱促使了奥勃洛莫夫的毁灭,加速了他在精神上的死亡。 整部小说虽无离奇曲折的情节,但故事发展从容不迫,朴素自然,对细节的选取与处理极为细腻娴熟,例如描写奥莉加对奥勃洛莫夫的吸引力是如何被房东太太的家务活动所抵消的;加之语言优美、流畅、纯正,给人留了极深的印象,无怪乎赫尔岑称之为“杰作”。 二〇一四年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