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诗意教育的实践者 徐 鲁 郁旭峰先生是当下中国儿童诗创作方阵里的一位实力派诗人。但他似乎一直比较低调,恪守着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一位小学名校校长的本分,不为诗人的虚名所诱惑,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然而,凭着理解力和满腔热爱所栽培的东西,季节一定会使它们成熟。旭峰已经出版了《树是风狂热的歌迷》《雨点儿写字》《呼噜是一支歌》等多部儿童诗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春天的朋友圈》,是他的第七本儿童诗集。 前年,我曾为他的儿童诗写过一篇评论,其中谈到了我对他多年来默默地在小学校园里从事“诗意教育”实验的认同与赞赏。但那篇文章似乎并没有引起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多少人的在意,因此我的心里不免有一点失落感。——不是为我的文章感到失落,而是为旭峰所从事的“诗意教育”实验,有些“孤身走我路”的寂寞感,感到失落。 在我看来,旭峰的“诗意教育”实践,与“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关于培养“新儿童”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朱永新在许多场合都谈到,中国教育中存在着“情感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他分析说:所谓“情感教育”,也并不仅仅是只关注情感、不关心认知的教育,真正的情感教育应该反对以认知发展为名,而忽略和牺牲人的情感带来的正面保护和建设作用。他认为,情感教育应该是“对人的全生命的关怀”。因此,情感教育不但不是忽略认知的教育,相反它是从情感呵护与建设入手,达至“全生命”的“全人教育”。旭峰的“诗意教育”实践,就是从一种“对人的全生命的关怀”来完成“全人教育”的实践。 旭峰的职业身份是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的校长。北仑实小是一所有着140年校史的江南名校,建校历史悠久,校风承传有序。近些年来,旭峰于执教、长校和从事教育管理的同时,每天在案牍劳形的间隙,总要抽出几分钟、十几分钟,创作出一两首短小的童诗,这不仅渐渐成为了他的一种日常状态,也润泽着这位小学校长的“诗意人生”,浇灌出了他的“诗意教育”的梦想之花。 他创作的儿童诗一任天真,清丽单纯,对儿童世界的观察与感知丰饶而细腻,而且富有童趣。他用一首首隽永、透明的小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盈、鲜活、烂漫和完整的童心世界。 但仅仅是创作儿童诗,还不是他最终的追求。他发现,小学生们对儿童诗的写作、诵读、欣赏,怀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和兴趣,于是,他把中国古老的“诗教”传统,与现代童诗所具有的能够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培根、润心、寻美、向善、求真、益智、启发想象力等教育价值,完美地嫁接起来,在教学工作中创新思路,尝试着把引领孩子们学写童诗、诵读童诗和欣赏童诗的实践,引入教学实验的课堂。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为中国教育的鼻祖孔子所创立的“诗教”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从1998年他第一次在公德小学尝试童诗教学,到他在北仑实小构建“诗香校园”,一直到今天,他仍然在努力推进一种“诗意教育”。当二十年的柳色秋风拂过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当初的那些儿童诗的小雨点,已经渐渐汇成了清亮的小溪;而在一条条小溪流奔腾过的地方,如今到处是“鲜花的洪流”。美丽的儿童诗就像涓涓春水,润泽着一茬茬孩子幼小的心田;也如点点繁星,点缀着和照亮了孩子们童年的夜空。旭峰也因此在全国小学教育界赢得了“诗人校长”的美誉;在童诗创作界,人们又称他为“校长诗人”。 这也应验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阅读点灯人”梅子涵先生的那个童诗观点——其实也是一个儿童教育观点:“真正的诗意和浪漫向来不空洞,优美的抒情向来都是生命的呼吸,是听得见生命行走的有力脚步声的。童年时光会有许多内容陪伴,儿童文学是其中一个高级部分。”从童诗创作到诗意教育,旭峰赋予了儿童诗一种更为神奇和更加丰饶的力量。 孩子们最真实、最细微的心灵世界,仅靠作家的想象去感知和把握,显然是不够的。旭峰是教师,是教育家,天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比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家更能真切与准确地去体察和“发现”儿童。与陶行知、叶圣陶、陈伯吹……这些有过从事小学教育经历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笔下的儿童诗一样,旭峰创作的儿童诗,往往也是富有童趣和润物无声的“教育诗”。 当然,与儿童文学其他体裁一样,有一些童诗也应该具有幽默、好玩、甚至戏谑的“游戏精神”和“快乐精神”。这类童诗往往应和了童心世界恣意、灿烂和轻松快乐的节拍,是能够愉悦童心的“快活的小诗”。 《春天的朋友圈》这部童诗集分为五辑。第一辑抒写的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和四季之美;第二辑是献给乡村、童年和亲情的组曲;第三辑是一支支明丽、欢快和纯真的校园之歌;第四辑和第五辑是对万物有灵且美的世界的感悟,对生生不息的生命与成长的歌吟与礼赞。 诗人艾青认为,写儿童诗,首先应该做到形象和意象单纯、朴素、明丽,不要太复杂、太纠缠,然后要找到新鲜的比喻,还要让语言尽量活泼一些。“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为自己的感觉寻找确切的比喻,寻找确切的形容词,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感觉的动词;只有新鲜的比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新鲜的意境。”我是十分赞同艾青先生的这些儿童诗美学观的。 旭峰的儿童诗之美,也是美在形象单纯、比喻新鲜、语言活泼,富有诗意,更富有童趣和理趣。 不妨举几个例子。用作书名的《春天的朋友圈》这首诗,比喻就十分巧妙和新鲜: 因为生机和萌动 春天建了个朋友圈 河边的树木 山坡上的野花 还有田地里的小草 一股脑儿响应 纷纷入群 整整一个季节 群里热闹非凡 树木晒的是葱茏 花朵晒的是娇艳 霸屏的小草 晒的是满目的绿 春天的朋友圈 越来越大 黄鹂百灵来晒歌声 蜜蜂蝴蝶来晒舞姿 连雨点儿 也时不时来凑热闹 晒晒晶莹 你看夜深了 它还在滴滴地 絮叨个不停 不仅比喻新鲜,把形容词、动词作为名词灵活运用与巧妙搭配,营造出了充满童趣的形象和意境。 在《春天的花朵》里,诗人看到盛开在原野、山坡和轻柔的风中的花朵,不禁有了这样的想象: 春天的花朵 是一群郊游的孩子 这里一团 那里一簇 一出门就漫山遍野地 四处撒欢 这样的比喻,因为准确、恰切,因而也显得格外生动,活灵活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抒写的是一种细腻、真实的童年记忆的细节: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群羊或几只鸡 会悠闲地挡住我的去路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棵玉米或几秆高粱 会热情地伸出胳膊与我握手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丛蒲公英或几朵小花 会紧紧地抓住我的眼睛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颗小石子 会不经意地硌了我的嫩脚 在这里,乡村童年的日常生活细节,不再仅仅具有个人回忆色彩,而成了一种足以引起任何读者的记忆和感情共鸣,具有普遍和永恒意味的童诗与文学的意象。 这部诗集中的第三辑,那些明丽、欢快和纯真的校园之歌,也是我心目中的优美的“教育诗”。这是旭峰每天耳闻目睹、浸润其中的生活日常,奔跑、欢跳在他身边的,像小鸟般的孩子们的身影与童音,俯身拾来即是佳句,伸手捧住即是晶莹的小诗。 《一声甜甜的问候》《课间操》等篇什,近乎校园日常的素描和速写,却写出了一位老师、校长最真切的感受。例如《课间操》里写到的一个意象: 前平举竖的对齐 侧平举横的对齐 那些下了课的孩子 一个个找到点位 秧苗一样 插在操场中 …… 冷不丁一阵风来 哎呀不好 秧苗们前俯后仰 全都乱了套 连脚丫子也没站牢 一个劲儿蹦蹦跳 像这样单纯和好玩的小诗,虽然未必会有多少“教育性”的含量,但是也能让小读者感受到一种单纯、明朗、清晰的意境之美,甚至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到一种活泼的童趣。 中国虽然曾经拥有数千年的“诗教”传统,但是在今天的小学校园里,能够像旭峰这样,把童诗当作引导孩子们学习观察自然、感受现实、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小种子,并且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去培养这些小种子,给它们以萌发、成长和突破自己乃至开花结果的机缘的,毕竟还是不多,因此也更显得难能可贵。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假如能有更多的中小学老师、班主任、校长,在今天的校园里,首先自己能够热爱儿童诗,甚至创作一些童诗,进而能在日常教学中施行一点点“诗意教育”,在课堂或课外教学中融入一点点具有“诗意”的东西,那该有多好! 也许,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正因为拥有了这一点点美好的“诗意”,便从小就拥有了更温暖、更生动、更干净、更准确地去运用母语的能力,拥有了对一种高尚的、善良的、宽广的人生境界的梦想与向往。我认为,郁旭峰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从童诗创作到诗意教育的摸索与实验,其深远的意义正在于此。儿童诗的神奇力量和丰饶的魅力,也因此会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得以更加广阔地飞扬和传播。 明丽、欢快和单纯的童诗句子,也许只是一些甜润、可口的“果肉”,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养分”,还有诗人的教育理想,却是包藏在果肉之中的一颗颗小种子。果肉被吃掉了,消化和吸收了,小种子也会留下来,等待发芽的时机。正如托尔斯泰说的,菌子都被采摘了,但菌子的气息,还会留在春天的草地上。 2022年初夏, 武昌梨园 徐鲁:著名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屈原文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并被译为英、法、意、韩、日、瑞典、西班牙、阿拉伯等语种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