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脸就是黄土高原全文免费阅读_那张脸就是黄土高原最新章节

分类:励志小说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3008

辑一

奎屯这个地方

奎屯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边是石河子,军垦第一犁从那里开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许多的第一犁,真正的第一犁应该在石河子。奎屯的西边是乌苏古城,北疆人口最多的县,小说《玉娇龙》以及许多史书都写过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撤县设市。奎屯就夹在石河子与乌苏之间。内地很少有人知道奎屯,我总是加一句在石河子的西边,或者乌苏的东边,或者克拉玛依的南边,人家似乎是听明白了。我现在居住在陕西宝鸡,也是一个外地人很少知道的地方。外地一个朋友来看我,在电话里说:你在哪个宝鸡,地图上有两个宝鸡。我蒙了半天才明白,宝鸡市的东边有个宝鸡县(现已撤销,改置宝鸡市陈仓区)。古老的游牧民族总是在歌曲或史书里给一个地名后面加这个地方。大漠空旷辽远,碰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日积月累堆成敖包,祭奠神灵,也作路标。西北方言里,对每个人的称呼前面都加一个“我儿×××”,那个在亚欧大陆掀起最后一股草原风暴的帖木儿大帝,给西班牙国王的外交信函是这样开头的,“吾儿菲利普三世”,以示重视和亲近。与奎屯相比,宝鸡的典故太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宝鸡也叫陈仓,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在宝鸡的无名小庙里住了一宿,庙就叫卧龙寺。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炎帝故里,一个很响亮的说法。奎屯就没有这么多说法,天山以北至阿勒泰,自古是乌孙人、蒙古人的牧场。

那张脸就是黄土高原全文免费阅读_那张脸就是黄土高原最新章节

奎屯最早的名字应该是哈拉苏,乌孙是哈萨克人的祖先,哈萨克人给这块土地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哈拉苏,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黑色的泉水。新疆的地理常识,那些源自冰川雪峰的河水都是灰白的,叫阿克苏,白水的意思;源自大地,清澈见底,又是草原黑钙土,就叫布拉克或哈拉苏,芦苇遍地,泉眼密如星辰。

1986年我们一家定居奎屯时,还能看到一大片的泉水,在市区东北角,差不多是一片芦苇荡,当地人叫鸭子坝,显然是汉人的叫法。泉眼汇聚成湖水,长满苇子,大群的鸭子游来游去。长满芦苇的地方肯定有造纸厂,造纸厂的污水臭味跟湖区是那么不协调。鸭子坝还是很吸引人的,三三两两钓鱼的人散布在水边。

奎屯是蒙古人喊出来的。成吉思汗的大军从阿尔泰山和果子沟分两路西征,又回兵征讨反复无常的西夏,大军途经奎屯,正值隆冬,领略了欧亚大陆无数寒冷的地方,大军沿着天山北麓过精河,过乌苏,有个蒙古兵就叫了起来,“奎屯,奎屯”,译成汉语就是“寒冷”。处在准噶尔盆地最宽阔的地方,毫无遮拦,南面高大的天山在这里裂开了一道山口,正对着塔里木北缘的古城库车,寒流全聚集在这里冲向塔里木。阿尔泰草原和准噶尔大漠的马背民族总是挥兵南下,一次次征服温暖的塔里木;有三个达坂通道,东疆吐鲁番过铁门关干沟是一条道,伊犁喀什河上游冰大坂直插阿克苏是一条道,最险要的山口在奎屯与库车之间,蒙古兵翻越这条山道的次数很少,他们感受到的寒冷是实实在在的。从那时起,蒙古人再没有离开过这里,厄鲁特人、土尔扈特人、准噶尔人都是蒙古人的分支,他们都在这个地方感到了世所罕有的寒冷。1986年我成为奎屯市民,我也领略了中亚腹地的寒冷,这寒冷在内地是从来没有过的,太阳穴发疼,额头像要裂开了,气都出不来,寒冷是很有力量的。各个民族在不同时期对寒冷的感受沉淀下来就有了奎屯这个地方。

那个蒙古兵是很值得纪念的。据说蒙古大军每个人两匹战马,换着骑,一口气从不儿罕山跑到地中海,又旋风般回旋中亚进军中原,没有人喊累,没有人怯阵,可是这么一个蒙古兵在天山北麓的山口用纯朴的蒙古语大喊“冷啊冷啊”,也就是“奎屯奎屯”,他的叫声感染了大军,千军万马也在喊冷,马肯定跟着主人一起喊,马比人累多了。大军就在寒冷的奎屯住了一宿,按蒙古人的规矩,在头盔里煮羊肉,饱饱地吃了一顿,到黄河边,征服了西夏,成吉思汗的黄金之命也到了安息的时候。好多年以后,林则徐流放伊犁,夜宿奎屯,日记中有“奎墩,居民百余,闻水利薄地不腴”。奎屯市和农七师的地方史志里记录最多引用最多的是林则徐的日记,西公园里有林则徐的雕像,感念林公在日记里写过这么一笔。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么一段话:热爱一片土地,不一定非得人杰地灵,珍宝满地,新疆这样的地方不多,林则徐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地不腴,不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励志小说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