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东山老人转身被撞,未保持安全距 案例:六十岁老人刘某,在路上突然转身,碰到了王某,摔倒在地,骨折。 索赔十八万,最后法院判决,赔偿五万,而理由更是奇葩。 ———— 我低头盯着手机屏幕,拇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 傍晚六点半的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射在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 我刚刚给新认识的女友苏晴发了第三条语音信息,嘴角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晴晴,我快到家了,晚上视频?” 我按下发送键,全然没注意到前方三米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停下脚步。 刘秀刚买完降压药从药店出来,突然想起忘了问医生新开的药能不能和保健品一起吃。 刘秀猛地转身,准备折返药店咨询。 就在这一瞬间,刘秀的肩膀与低头走路的我狠狠相撞。 “哎哟!” 刘秀感觉一股大力袭来,整个人向后倒去。 她下意识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只抓到了空气。 后背着地的瞬间,我听到传来“咔嚓“一声脆响。 我这才如梦初醒般抬起头,手机“啪“地掉在地上。 我看见一位老人躺在地上痛苦呻吟,右臂呈现不自然的弯曲。 “大妈!您没事吧?” 我慌忙蹲下,却不敢贸然扶起老人。 周围迅速聚集起围观人群,有人已经拨打了120。 “小伙子走路不长眼啊!” 旁边一位大妈指责道。 “把老人家撞成这样!” 我百口莫辩,只能不断道歉。 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简单检查后,将刘建国抬上担架。 我主动跟上车,在去医院的路上给公司主管发了请假消息。 急诊室的灯光惨白得刺眼。 X光片显示刘秀右臂桡骨骨折,需要立即手术。 当医生拿着手术同意书找家属签字时,刘秀的女儿刘敏正好赶到。 “就是你把我爸撞成这样的?” 刘敏四十出头,一身职业装,眼神锐利如刀。 她接过同意书签完字,转向王立。 “这事没完,我妈今年都六十了,骨头脆得很。” 我连连鞠躬:“对不起,可我不是故意的,是你妈撞了的我!” “撞你,你不知道躲开吗?你知道老年人骨折多危险吗?并发症怎么办?” 刘敏的声音在走廊里回荡。 “我已经联系了律师,准备材料起诉你。” 三天后,我收到了刘敏通过律师发来的索赔清单:医疗费8万元、护理费5万元、营养费3万元、精神损失费2万元,合计18万元。 这个数字让月薪不过万的我眼前发黑。 “这也太夸张了。” 我向公司法务部的同事咨询,“我只是不小心撞了人,就要赔这么多?” 同事推了推眼镜:“按法律,行人之间发生碰撞,一般会根据过错程度分担责任,但对方是老人,法院可能会倾向保护弱势群体。” 我决定聘请律师,在朋友推荐下,我找到了刚独立执业不久的张雯律师。 张雯仔细研究了案件细节后,发现了一个关键点。 “根据你的描述,是对方突然转身导致相撞,” 张雯翻着事故现场照片说。 “我们需要找到目击证人或监控录像。” 两人重返事故现场,发现路边便利店门口有一个监控摄像头正对事发地点。 经过一番交涉,店主同意调取当天录像。 画面清晰地显示:刘秀原本朝东行走,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转身,而此时低头走路的王立距离他仅有两步之遥。 两人相撞后,刘秀因失去平衡而摔倒。 “这个证据很重要,证明对方也存在过错。” 病房里的其他病人纷纷侧目。一位护士探头进来,看到地上的玻璃碎片和血迹,惊呼出声。 刘秀突然捂住胸口剧烈咳嗽起来,整个人蜷缩成一团。 刘敏却站在原地不动,冷眼旁观。 “需要叫医生吗?”我下意识上前一步。 “滚!”刘敏狠狠推了我一把。 “猫哭耗子假慈悲!我妈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让你赔得倾家荡产!” 我踉跄着后退,后背撞上墙壁。 刘秀的咳嗽声中,我听见她断断续续地说:“小敏...别这样...咳咳...人家孩子也不是...” “妈你闭嘴!” 刘敏厉声呵斥,“上次被电动车撞了才赔五万,这次不让他大出血我就不姓刘!” 这句话让我如坠冰窟。原来他们是有“经验“的。 走出医院时,我的手还在发抖。 我掏出手机,给张雯律师发了条消息:“张律师,我决定应诉,他们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阳光透过法庭高高的窗户,洒下斑驳的光影。 我心情沉重地坐在被告席上,一种莫名的压抑感紧紧包裹着我。 这时,原告席上的刘敏站起身来,情绪激动,她大声说道:“王立撞了我妈,并且导致她骨折,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巨大痛苦,我要让他赔偿十八万!”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直视着法官,诚恳地说道:“法官大人,事实并非如此,是刘秀撞的我,应该是她全责才对,不能谁弱谁有理!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当时我正常走路,刘秀突然转身,直接撞上了我,随后她摔倒受伤,我第一时间就拨打了急救电话,并且陪同去了医院,但责任归属不能仅凭一方的说法,得依据事实。” 刘敏听到我的话,情绪瞬间失控。 “王立,你还是不是人?你把我妈撞成了这样,还不想负责任?我妈都那么大年纪了,禁得起你这样折腾吗?你这就是在逃避责任!” 刘敏涨红了脸,双手紧紧握拳,仿佛下一秒就要冲过来。 我无奈地看着刘敏,内心也是很委屈,这简直就是无妄之灾。 “刘女士,我理解你担心母亲的心情,可事实就是事实,我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自从出事以来,我也一直寝食难安,但我们都得尊重事实,不能颠倒黑白,现场有一些路人目睹了全过程,我也找到了几位愿意出庭作证的证人,他们能还原事情的真实经过。” 法官严肃地看着我们双方,敲响了法槌,说道:“请双方保持冷静,法庭会依据证据和事实做出公正的裁决,接下来,请双方依次出示相关证据。” 随着庭审的继续,各种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等证据被一一呈上,真相也似乎在这你来我往的交锋中,逐渐浮出水面。 3 “现在宣判:被告王某赔偿原告刘秀医疗费、护理费等各项损失共计五万元整,本案受理费由原被告双方各承担一半。” 法官的声音在法庭内回荡,法槌落下的声音像一记闷雷砸在我胸口。 五万——这个数字让我的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法官大人!” 我一脸不服气。 “监控视频明确显示是刘秀突然转身导致碰撞,为何还要判被告承担全部责任?” 法官推了推眼镜:“考虑到原告年事已高,骨质疏松严重,同样的撞击对年轻人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老年人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作出上述判决。” “还有,被告和刘秀并未保持安全距离!这才导致事故的发生!” “安全距离?走路要什么安全距离?” 我笑了,心如死灰。 我死死攥着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弱势群体?我看了眼原告席上的刘秀母女——刘敏嘴角挂着胜利的微笑。 走出法庭时,九月的阳光刺得我眼睛发疼。 张雯跟在我身后,高跟鞋在云文石地面上敲出急促的声响。 “这判决太荒谬了!”她压低声音,“明明有监控证明是对方突然转身,居然还判你全责!” 我机械地点点头,大脑一片空白。 五万元——相当于我不吃不喝一年的工资,或者父母在老家两年的积蓄。 “我们可以上诉。”张雯递给我一瓶水,“这个判决明显有问题。” 我接过水瓶,却发现自己连拧开盖子的力气都没有了。“上诉要多久?” “一审到二审至少三个月。”她叹了口气,“而且...二审改判的几率不大。”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女朋友苏晴发来的消息:“判决怎么样?” 短短四个字,我却看了足足半分钟,不知如何回复。 “王先生!” 一个尖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刘敏踩着高跟鞋快步走来。 “法官都判了,什么时候打款啊?” 我喉咙发紧:“刘女士,我需要时间...” “一周!” 她竖起一根涂着鲜红指甲油的手指。 “超过一周我们就申请强制执行,到时候可就不是五万能解决的了!” 张雯挡在我前面:“我的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判决,请你注意言辞。” 刘敏冷笑一声,转身走向正在路边等候的刘秀,我注意到老人接过判决书时,手抖得厉害。 “走吧。”张雯轻轻拉了下我的袖子,“别理她们。” 回到家,我瘫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缝发呆。 手机不断震动——朋友、同事、家人,所有人都知道了判决结果。 最让我心凉的是苏晴的回复:“五万就五万吧,花钱消灾!反正一年就挣过来了!” 我盯着这条消息,胸口像压了块石头。 她知不知道这一年我要怎么过?房租、生活费、父母的医药费...所有计划都要被打乱。 【去岛城旅游还能去吗】 【假设我走在岛城路上,前面是七十岁的老太太,后面是八十岁的老大爷,我该怎么办?】 【老人从“弱势群体”,一下变成了“高危人群”】 【我欠了一百多万,爷爷91,奶奶88,姥爷89,姥姥88,我能翻身不?】 随后,法官接受了采访。 “这件事情已经完美解决!是王立未和刘秀保持安全距离!” “请问走路多远才是安全距离?” 法官微微沉吟,试图从专业与常理的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安全距离并没有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它会因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在行人较多的公共场所,行人应时刻保持警惕,根据周围行人的行动状态、速度以及场地空间大小等因素,灵活调整与他人的间距,确保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避免碰撞,像本次事件中,王立所处的环境是人员流动的街道,他应当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适当增大与刘秀的距离,以保障双方的安全。” 然而,法官的解释似乎并没有完全平息大众心中的疑惑。 在网络上,新一轮的讨论风暴再次涌起。 许多网友表示,这样模糊的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把握。 有人调侃道:“难道以后出门都得带个尺子,时刻量着距离走路?” 也有人担忧,缺乏明确标准可能导致类似事件在判定责任时依旧存在较大争议,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与此同时,这起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老年人出行安全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公共空间的深入思考。 一些社区和社会组织开始组织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一方面提醒老年人出行要注意安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向广大市民普及在公共场所如何与不同人群保持恰当距离,避免意外发生。 而我,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心情格外复杂。 尽管法官已经做出裁决,但我觉得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远未结束。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每一个公共事件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存在的问题。 我希望通过这起事件,不仅能让大家更加重视出行安全,也能促使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规则,让责任判定更加清晰明确,让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有序。 未来,当面对类似的情境时,人们不再是充满迷茫与无奈,而是能够依据明确的规则,妥善应对,避免悲剧的重演。 5 清晨的地铁站像往常一样拥挤。 我站在自动扶梯上,看见前面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突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把卷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着自己与前排乘客的距离。 “刚好一米五。” 他满意地点点头,把数据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 我眨了眨眼,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但紧接着,更荒诞的一幕出现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缓步走过,背后贴着醒目的荧光纸条:“请保持安全距离,转身就是五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