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屠龙术这三个太过惊人! 什么叫做屠龙? 这是要屠什么样的龙? 普天之下,除了像他这样高高在上的皇帝,谁有资格被称之为龙? 因此,此刻听到李逸被人传授了屠龙术,李世民怎能不震惊? 看着情绪激动的李世民,李逸神色淡然地说道: “秦叔,别激动,坐下慢慢说。” 听到李逸这句话,李世民猛然回过神来。 他意识到,他此刻的身份不是大唐天子李世民,而是平头百姓秦天策。 “我这是替你感到担心,屠龙这种话,可不敢随便说!很容易让其他人认为你有造反的心思。” “你记住,千万不能告诉第三个人你学了屠龙术,不,是屠龙术这三个字,你以后也别再提了。” 李世民说出了符合他此时身份的一番话。 李逸点了点头,回道: “我知道,秦叔放心,此事除了跟你说之外,不会跟其他任何人说的。” “那你能跟我具体讲讲屠龙术吗?” 李世民克制着心中的迫不及待,用尽量平静地的语气问道。 这是他此时最关心的问题。 在李世民的期盼中,李逸沉吟片刻,开口道: “秦叔,屠龙术包罗万象,内容繁复庞大,我也说不清楚。” “不过,我可以说一点,这屠龙术其实有正反两用。” “正用,就叫屠龙术,什么意思显而易见。” “反用,叫养龙术!可以把龙养得更大更好!能让被养的那条龙,成为古往今来最厉害最强大的那条龙!” 李逸的语气之中,满是自信。 因为他不是在吹嘘,而是在阐述一个事实。 此时他口中的屠龙术,其实并不是特指某一门学问,而是他所掌握的各种后世现代科学知识的总和。 虽说他在后世穿越前不是什么科学家,但也是名牌大学生,懂得不少远超这个时代的科学知识。 如果有机会能在朝堂上没有掣肘的一展才华,让大唐更加强盛并不难。 听到李逸最后一句话,李世民双眸瞬间迸发出精光: “养龙术!” 他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此养龙术如果能在大唐得到实行,能让大唐成为世上最强大的国家,能让他这个大唐之主成为最厉害的皇帝! 想到这里,李世民内心变得激动起来,用炙热的目光盯着李逸。 这要不是自己亲儿子,他马上就会召百骑前来,把李逸带入宫中关起来写屠龙术。 不全部写完,绝不放人! 写完了,也不放人! 李逸不知道李世民此时的心中所想。 他只是觉得李世民此时看他的目光,怎么有点让他觉得毛骨悚然,就好像是把他当做一座金山在看。 “秦叔,你没事吧?” 李逸试探着问道。 李世民毕竟不是普通人,很快便控制好了情绪。 “没事没事,我就是替你感到高兴,能在梦中得到高人传授屠龙术,这是大机缘!” 李世民开口回道。 闻言,李逸随口用后世的一句网络梗回道: “那是,梦中那位高人说我有大帝之姿,所以才传授了屠龙术给我。”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李逸是开玩笑,李世民却听在了心里。 “啥?我儿有大帝之姿?” 李世民心头一震,深深看了李逸一眼,眼神很是复杂。 这时,李逸不想再说屠龙术的事了,就开口把话题绕了回去。 “秦叔,咱们还是接着说科举制度的事吧。” “你不是想要向朝廷献策吗,我有个建议,你献给朝廷,当今陛下肯定高兴!” “是什么?” 李世民问道。 “殿试!” 李逸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殿试?” 李世民的眼中浮现出疑惑不解之色。 大唐贞观年间的科举考试,是没有殿试这一步的,只有发解试与省试这两级。 最早的殿试,来自唐高宗李治。 他在显庆四年(659)春季亲自主持了进士考试,被认为是皇帝主持殿试的先例。 尔后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也延续了这一做法。 不过,这一时期的殿试,并不是固定制度,随意性很大,想办就办,不想办就不办。 殿试最终成为固定制度,是在大宋天宝六年。 宋太祖发现翰林学士们录取进士时,常给自己的学生后辈等开后门。 于是,他决定亲自在讲武殿对进士们进行最终复试。 从此,这一制度便成为了科举的固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看着茫然的李世民,李逸开口解释道: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及面试,参与考试的人为省试中举者。” 李世民略一思索,问道: “听起来,与吏部主持的释褐试有点类似?” “确有一点类似,但更多是不同。” 李逸想了想,回了这么一句。 他知道李世民口中的释褐试。 在唐朝贞观时期,通过省试成为举人之后,只是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入朝为官。 只有走完“身、言、书、判”这一轮释褐试考核流程,并最终通过,才能被授予官职。 之后,在李治与武则天时期,虽然会不定期举行殿试,但释褐试依旧是存在的。 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改变。 释褐试不存在了,只要能通过会试,就会被授予官职。 而殿试,就成为了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 并且,宋朝初期的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一时期的殿试,确实与释褐试的作用有些类似。 不过,因为经常出现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异族政权的情况,所以在宋仁宗嘉佑二年,朝廷规定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 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分三甲,并在殿前直接宣布名次,就成为固定制度。 这就与释褐试截然不同了。 在回答完李世民的问题后,李逸根据宋仁宗之后的殿试制度,向李世民大概讲了一下。 李世民听完,眼前一亮: “妙啊!”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防止官员们弄虚作假,让科举更加公平!” “并且,皇帝还能直接掌握遴选朝廷官员的权力。” “你提出的这个殿试的想法,真是太妙了!” 李世民毫不吝啬对李逸的夸奖。 面对激动的李世民,李逸淡然无比地说道: “秦叔,殿试的作用,可不仅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提高科举进士的地位,把进士们变成了‘天子门生’。” “如此一来,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门阀士族拉拢那些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寒门官员。” “这些寒门官员有了‘天子门生’的背景,也会拥有更多对抗门阀士族的勇气与决心。” 闻言,李世民的双眸愈发明亮。 有道理! 太有道理了! 他很清楚,门阀世家经常私下采取威逼利诱等方式收编出身寒门的人才。 而这些出身寒门的人,势单力薄,很难抵挡得住门阀世家的招揽。 但拥有“天子门生”这个身份之后,这些寒门人才的忠诚度无疑将会极大提高。 要知道,“知遇之恩”是极重的恩情,可以说仅次于“父母养育之恩”。 并且,凭借这一身份,寒门人才不但可以拥有皇帝这个大靠山,还能以这个名义联合起来对抗门阀士族。 “好一个‘天子门生’!!!” 李世民对这个提法太满意了! 这时,他听见李逸笑嘻嘻地开口说道: “秦叔,再想想看,殿试结束,皇帝给这些新科进士亲赐朝服,最后再来一场赐宴,仪式感直接拉满!” “什么叫皇恩浩荡?这就叫皇恩浩荡!” “不要说寒门进士了,就算是门阀世家出身的进士,只怕也会对皇帝大表忠心!” “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居然这么懂得拿捏人心。” 李世民讶然出声。 他再一次被李逸震惊住了。 震惊之后,他又询问李逸有没有更多完善科举制度的办法。 李逸便把糊名、誉录、锁院等后世完善后的科举制度给李世民说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这些内容,自然是惊叹不已,直夸李逸想得周到。 聊着聊着,李世民突然叹了一口气: “有了你说的这些办法,确实能让本朝的科举制度更公平。但是,还是解决不了门阀士族垄断知识这个根本问题啊。” “要彻底解决,确实很难,不过,我有一门宝术,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李逸随口回了一句。 闻言,李世民双目一亮,急促开口问道: “快说,什么宝术?” “活字印刷术!” 李逸口中吐出了五个字。 紧接着,李逸具体解释道: “所谓活字印刷术,乃是印刷书籍之法,是我根据拓印石碑之法联想出来的。” “先用胶泥或者木头制成大小规格一致的单字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书籍内容把单字挑选出来,平整排列在铜制字盘内制成版型。” “然后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用一定的力量压下去就能完成印刷了。” “印完之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另外,可准备两块铜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这样就可以连续印刷了。” 李逸大概给李世民讲了一下活字印刷术的具体内容。 虽然铅活字相比胶泥活字与木活字要更好,但李逸不确定以大唐的现实情况,能不能制作出来,就没提。 听完活字印刷术的具体内容,李世民的双眸闪烁着无比璀璨的亮光: “妙啊!” 李逸讲解得很清楚,故而李世民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虽然还没经过实际验证,但李世民觉得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刷书籍,应该是可行的。 便在此时,李逸又最后总结了一句: “使用活字印刷术,只要排版完成,一个熟练工一天可以印刷2000张书页以上,能让一本书的价格降低到手抄书的两成!” “什么??” 李世民不自主地惊呼一声。 他一把抓住李逸的手,语气急促地问道: “此言当真?” 李逸微微颔首,“当真!” 这个结论,是后世龙国的史学家综合各种史料研究出来的,他觉得可信度应该很高。 得到李逸的肯定回复之后,李世民的眼中迸发出强烈的惊喜之色: “宝术!!绝对是宝术!!!” 不用李逸再多解释,李世民自己便已经明白活字印刷术的巨大价值了。 在如今的大唐,书籍只能靠手抄,耗时耗力。 他曾经让人抄写《史记》,三个抄书匠花费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抄写完成一本。 而使用李逸口中的活字印刷术,只需一个人,只用几天功夫就能印刷完成一本。 这样的提升,简直是太大了! 并且,因为要人工抄写,所以大唐的书籍价格,极其昂贵,尤其是字迹工整无错漏的书,更是千金难求。 这就天然阻碍了寒门以及平民家庭买书读书,获取知识,让读书不再成为门阀世家的专属。 而如果使用活字印刷术将书籍的价格降低到原来的两成,就能打破这一阻碍,让更多普通老百姓有机会读书。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能够打破门阀世家对于知识的垄断。 李世民正在激动的时候,听见耳边传来李逸的一句话: “秦叔,这活字印刷术很厉害吧,回头我拿去献给朝廷,陛下最低得封我一个开国县男的爵位。” 李逸笑着说道。 闻言,李世民哑然失笑。 堂堂皇子,居然惦记上一个区区开国县男的爵位,也是有趣。 他很期待三个月之后,李逸得知自己真实身份的反应。 “这活字印刷术,也是你所学的养龙术之中的内容?” 李世民好奇地问道。 相比屠龙术,他更喜欢养龙术这个名字。 “是的。” 李逸点头回道。 得到李逸的肯定答案之后,李世民更想知道养龙术的更多内容了。 不过,他此时心态已经平稳下来,也不着急寻根问底了。 反正掌握养龙术的,是自己亲儿子,他以后有的是时间与机会询问。 这时,李逸开口说道: “秦叔,先吃饭吧,边吃边聊。” 吃完饭之后,李世民自行离去。 他来的时候,心情不佳,走的时候,却是心情愉悦,脸带笑意。 这一次来李逸这里,他可谓是收获丰富。 不但得知了大唐科举制度的许多缺陷与完善办法,而且还获得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宝术。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从李逸口中得知了养龙术的存在! 走出李逸家所在的巷子口,原本在暗中保护李世民的百骑侍卫,很快跟在了李世民身后。 “李君羡,告诉暗中保护二皇子的百骑,多留意二皇子的言行,如有异常,及时传消息入宫中。” 李世民对百骑统领李君羡下了一道命令。 虽然必须把李逸穷养在民间,但李逸的身边一直是有百骑负责保护安全的。 以前的李逸,并没表现出任何出彩的地方,所以李世民也没有让百骑过多关注。 然而,今日的李逸,却给了李世民巨大无比的惊喜。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被穷养在民间的儿子,竟然如此出色,拥有着非凡的眼光见识。 自然而然,他就想要对李逸有更多关注。 李世民莫名有一种预感,他的这个儿子,未来将会给大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返回皇宫之中后,李世民第一时间找到了长孙皇后。 这是这十几年来的固定流程。 因为母子不能相见的限制,所以长孙皇后只能从李世民的口中获知李逸的情况。 “二哥,逸儿可好?” 看见李世民的第一眼,长孙皇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 对于李逸这个被迫无奈穷养在民间的儿子,她心中惦记得很,生怕李逸在民间遭罪。 想着李逸的其他兄弟姐妹都能在皇宫锦衣玉食长大,而李逸只能在民间过清贫日子,长孙皇后就心疼得很。 “他很好!” “今日的逸儿,可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啊!” 李世民开口回道。 闻言,长孙皇后眼前一亮: “出了什么事?快给我说说。” “是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事......” 李世民把李逸提出的那些改革科举制度的办法告诉了长孙皇后。 听完,长孙皇后脸上有藏不住的惊喜。 作为华夏古代著名的贤后,她本身的能力是极其出色,能明白李逸这些建议的高明之处。 “逸儿竟然有如此高明的眼光见识!真是太好了!” 长孙皇后欢呼出声。 虽然李世民与她有安排人教李逸读书识字,但总归是从小穷养在民间,条件有限,她一直担心李逸无法成才。 此刻听李世民的描述,李逸不仅已经成才,而且无比出色,这怎能不令她欣喜? 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思子之情。 沉吟片刻,长孙皇后开口对李世民说道: “二哥,逸儿突然变得聪慧无比,是不是面相变了?能不能让袁天罡再看一看?” “如果真变了的话,我与逸儿是不是就能提前相见了?” “忍了这么多年,我太想念逸儿了。” 长孙皇后的语气之中带着忧伤。 母子二人明明就在同一座城,却十几年不能相见,这令她太煎熬,太难受了。 尤其距离十五年之期越近,她的这种感觉越强烈。 李世民也理解长孙皇后的想法,并且他觉得长孙皇后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便开口回道: “明日我就宣袁天罡入宫。” “另外,今日还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李世民把高人梦中传“屠龙术”给李逸的事,告诉了长孙皇后。 听完,长孙皇后满脸呆滞。 这些内容太惊人了! 良久之后,她才回过神来,然后开口问道: “二哥,此事你怎么看?” “你觉得逸儿真有大帝之姿吗?” “可承乾已经是太子了,这该怎么办?” “你说逸儿学了屠龙术,那以后会不会......” 长孙皇后没有接着说,但担心什么问题已经很明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