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倒挂:当老员工不再奉献 带了三个月的应届生突然问我:"清月姐,公司是不是欠你工资啊?" "为什么这么问?" "我刚才看到工资条,我20K,你才18K。这肯定是搞错了吧?" 她一脸天真,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杀了人。 那天起,我开始联系部门所有老员工。 一个月后,当23个人同时递交辞职信时—— 老板终于知道,谁才是真正撑起这家公司的人。 01 “静姐,你工资应该有两万五吧?我两万在申城都不太够花呢。” 我握着奶茶吸管的手,猛地顿住。 冰凉的珍珠撞在杯壁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对面,新来的应届生孙萌萌正眨巴着大眼睛,一脸天真地看着我。 两万? 我的月薪是一万八。在这家头部互联网大厂,勤勤恳恳干了三年,一万八。 “你......刚才说多少?”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 “两万啊。”孙萌萌咬着吸管,理所当然地点点头。 “HR姐姐说,我们这种海外硕士回来,起步就是这个市场价。” 她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一丝凡尔赛。 “唉,不过申城消费太高了,我光每个月房租就要去掉八千呢。” 我默默放下手里的奶茶,突然觉得有点反胃。 三年前,我国内顶尖大学本科毕业,过五关斩六将进了这家公司。 起薪一万二。 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一个离开。项目救火有我,带新人有我。 直属领导张总监夸我踏实肯干,是部门的顶梁柱。 同事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第一反应也是:“找林静月!” 三年时间,兢兢业业,工资涨了六千。 而坐在我对面,入职才一周,连公司系统还没完全搞明白的孙萌萌。 起薪就比我高两千。 “静姐,你怎么不喝了?”孙萌萌放下自己的奶茶,关切地问。 “是不是这家奶茶不好喝?下次我们换一家网红店试试?” 我摇摇头,勉强挤出一个笑。 “没事,就是突然想起下午还有个重要的会对接。” “哎呀,静姐你就是太拼了。”孙萌萌不以为然地摆摆手。 “工作嘛,差不多就行了。像我们这种学历背景,到哪里找不到工作?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学历背景。 我想起孙萌萌简历上那个一年制英国硕士,专业能力几乎为零。 昨天让她帮忙整理一份用户调研报告,她直接百度了一篇文章,改了改标题就发给我了。 而我,国内985高校毕业,三年一线产品经验,手里攥着部门近一半的核心用户数据和渠道资源。 一万八。 “对了静姐,”孙萌萌突然凑近了一些,压低声音。 “听说公司下个月就要普调薪资了,你经验这么丰富,这次应该能涨到三万吧?” 我差点被嘴里没咽下去的珍珠呛到。 去年调薪,给我涨了一千。前年,涨了两千。 理由永远是:“小林啊,你还年轻,要着眼未来,公司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孙萌萌见我不说话,自顾自地继续。 “其实我觉得三万也不算多。我有个同学,也是今年应届,去了另一家大厂,起薪就有两万八了呢。” 我深吸一口气,站起身。 “萌萌,我们回公司吧,下午的会议资料我还没准备好。” “啊?可是我点的蛋糕还没上来呢。”她一脸不情愿。 “打包带走吧。”我拿出手机,扫码付款。 没告诉她,这顿下午茶,几乎是我两天的伙食费。 02 回到公司,我径直走向了HR总监陈姐的办公室。 陈姐正在悠闲地品着她的手冲咖啡。 看到我进来,她放下杯子,脸上露出职业性的微笑。 “静月啊,找我有什么事吗?” 我开门见山:“陈姐,我想确认一下我的薪资情况。” “还有,关于新入职应届生的薪资标准,我也想了解一下。” 陈姐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但很快恢复如常。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我。 “静月,你的薪资是符合公司标准的,也符合你目前的职级。” “至于新员工,”她顿了顿,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现在市场行情就是这样,优秀毕业生的起薪确实比较高。这是人才竞争的必然结果。” “我们作为老员工,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数字。” “公司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和综合福利,这些隐性价值,也是很重要的。” 我翻开那份文件,上面清楚地写着:孙萌萌,产品专员,月薪20000元。 同部门另一个刚入职的应届生,李浩,月薪19500元。 而我的名字后面,那个刺眼的18000,像一根针,扎得我眼睛生疼。 甚至连隔壁组那个刚转正的实习生,据说都有18500。 我合上文件,抬头看着陈姐。 “陈姐,我明白了。” 我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什么情绪。 陈姐似乎松了口气,脸上又露出了那种熟悉的、带着一丝优越感的微笑。 “静月啊,我就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年轻人,不要太计较一时的得失。公司看重的是你的潜力和奉献精神。” “好好干,未来可期。” 我点点头,转身离开了她的办公室。 奉献精神?未来可期? 这些画了三年的大饼,我不想再吃了。 回到工位,我打开电脑。 没有去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工作。 而是打开了一个加密的文档,文件名是:“职场PUA实录及薪资倒挂证据库”。 从今天开始,我要为自己,也为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员工”,讨一个公道。 我开始在文档里详细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孙萌萌的话,陈姐的说辞,以及那份刺眼的薪资文件。 然后,我打开了公司的内部通讯录。 找到了几个和我一样,在这家公司勤勤恳恳干了多年,却拿着不成正比薪水的老同事。 我给他们分别发了一条匿名消息。 【你是否也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消息发出后,我关掉对话框,开始整理自己的简历。 同时也开始不动声色地,将我所知道的、所有关于产品运营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孙萌萌。 既然她是“海归硕士”,是“市场价两万”的人才。 那我就让她尽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 看看她那两万的月薪,到底值不值。 03 陈姐那番“奉献精神”的谈话,并没有让我打消疑虑。 反而像一根刺,扎得更深了。 我开始留意孙萌萌。 这个顶着“海归硕士”光环,拿着比我高薪水的应届生。 她的工作状态,与她的薪资和自信,似乎并不匹配。 这天上午,部门召开周例会,讨论下个季度的新品推广方案。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阐述我的初步构想。 这是我熬了三个通宵,结合了大量用户数据和市场调研才做出来的方案。 刚讲到核心策略部分。 孙萌萌突然举手,打断了我。 “静姐,恕我直言,您这个方案......是不是有点太保守了?”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她,然后又转向我。 我停下讲解,看着她。 孙萌萌扶了扶她那副细框眼镜,表情认真。 “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参与过一个类似的推广项目。我们当时采用的是最新的‘用户裂变增长’模型,效果非常好。”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您这种传统的AARRR漏斗模型,感觉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了。” 我还没开口。 直属领导张总监的眼睛已经亮了起来。 他转向孙萌萌,语气带着明显的兴趣。 “哦?小孙有什么具体的想法,不妨说来听听?年轻人嘛,就是要敢想敢说!” 他甚至直接示意我:“林静月,你先停一下,让小孙讲讲。” 我默默地合上了我的笔记本。 看着孙萌萌意气风发地走到投影仪前,插上她的U盘。 她的PPT做得花里胡哨,各种英文缩写和高大上的理论名词。 讲的是一个国外某社交APP的病毒式营销案例。 听起来很唬人。 但只要稍微对行业有些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那个案例的背景和我们的产品特性,以及国内的市场环境,完全是两码事。 更何况,她PPT里引用的数据,不少都还是三四年前的。 “精彩!非常有见地!” 孙萌萌刚讲完,张总监就率先鼓起了掌。 他满面红光地看着孙萌萌,像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 “这才是国际化的视野!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创新思维!” 他转向我,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意味。 “林静月,这个推广方案,就按照小孙的思路来调整。” “你要多向年轻人学习,不要固步自封,明白吗?” 我看着张总监那张兴奋的脸,心里一片冰凉。 他根本不在乎方案是否可行,他只在乎孙萌萌的“海归硕士”标签和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英文名词。 这些,能成为他向上汇报时邀功的资本。 04 散会后,孙萌萌特意走到我工位旁。 她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 “静姐,你别往心里去啊。我就是觉得,既然在国外学了新东西,就应该拿出来分享。” “你的经验也很宝贵,但有时候确实需要更新一下知识库。” 她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递给我。 “这是我整理的一些国外最新的用户增长案例,还有我导师的几篇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那副施舍的姿态,仿佛我才是那个需要被提携的职场菜鸟。 我微笑着接过了U盘。 “好啊,谢谢你,萌萌。我一定好好学习。” 回到座位,我把U盘插进电脑。 打开她分享的那些“宝贵资料”。 快速浏览了一遍。 果然不出所料。 大部分内容,都是从一些公开的行业报告和几年前的博客文章里东拼西凑出来的。 甚至有几篇所谓的“导师论文”,连作者署名都被她巧妙地抹掉了。 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原始报告截图,一一保存下来。 文件名备注清晰:孙萌萌“原创”资料来源考证。 然后,我打开了她的那份“用户裂变增长”方案。 开始“认真地”按照她的思路,进行“优化和细化”。 每一个逻辑不通的地方,我都“补充”得更加荒谬。 每一个数据引用的错误,我都“扩展”得更加离谱。 一个足以让项目在上线第一天就口碑崩盘的“完美方案”,在我手中逐渐成型。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猎头吴姐的消息。 【静月,上次跟你提的那几家公司,有两家看了你的简历非常感兴趣。】 【其中一家是做在线教育的独角兽企业,他们急需一个有经验的产品负责人,薪资可以给到30K,还有期权。】 【另一家是老牌的电商平台,想挖你去做用户增长方向的高级经理,薪资32K起。】 我看着屏幕上的数字,深吸一口气。 回复:【吴姐,麻烦您安排一下面试时间。我想尽快和他们聊聊。】 吴姐很快回复:【没问题!效率很高嘛!看来是下定决心了?】 我回了两个字:【当然。】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 当笼子不仅无法提供庇护,反而成为束缚的时候。 飞翔,是唯一的选择。 05 孙萌萌的“用户裂变增长”方案,在张总监的大力支持下,成了部门的重点项目。 我被“委以重任”,负责协助孙萌萌“完善和执行”这个方案。 每天看着孙萌萌拿着我“优化”过的荒谬方案,在各个会议上指点江山。 而张总监则在一旁频频点头,满口称赞“有想法,有魄力”。 我只能在心里冷笑。 等着看这场闹剧如何收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年底。 公司一年一度的年终奖评定和发放通知,也如期而至。 邮件群发给全体员工。 我点开附件里的《年终奖发放细则》,目光直接扫向了激励部分。 “新星璀璨奖:为鼓励新入职员工快速成长,凡入职未满一年且表现优异者,额外奖励1-2个月工资。” “年度潜力新人奖:针对在年度重要项目中有突出贡献的新人,额外奖励2-3个月工资,并优先获得晋升提名。” 我仔仔细细看了三遍。 没有一条是关于老员工的。 或者说,老员工的年终奖,就是那雷打不动的“标准N薪”,N的大小还取决于你上一年度那微乎其微的绩效涨幅。 我旁边的李哥,一个在公司干了快六年的资深技术。 他看完邮件,“啪”的一声合上了笔记本电脑,脸色铁青。 “他妈的,欺人太甚!”他低声骂了一句。 孙萌萌从她的工位探过头来,一脸兴奋。 “李哥,静姐,你们看到年终奖通知了吗?我好像能拿那个‘新星璀璨奖’诶!说不定还能争取一下‘潜力新人奖’呢!” 她掰着指头算着:“两万的底薪,如果能拿三个月奖金,那就是六万!太棒了!” 李哥深吸一口气,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是吗?那恭喜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