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30分,街道上开始有了早起的行人。 但和平时不同,今天的行人大多行色匆匆,有的还戴着口罩。更多的人提着行李箱,像是要离开这个城市。 我重新开门营业,但心情已经完全不同了。 第一个早晨客人是个老大爷,70多岁,住在附近小区。他平时每天早上都来买牛奶和面包,是个老客户。 "小陈,今天怎么开门这么晚?"老大爷问。 "昨晚有点事。"我随口回答,"大爷,您今天起得比平时早啊。" "睡不着。"老大爷摇摇头,"昨晚救护车吵了一宿,还有警车。我这老头子觉轻,一点动静就醒。" "您知道出什么事了吗?" "不知道,问物业也不说。"老大爷挑了一盒牛奶,"不过我儿子昨晚给我打电话,让我这几天别出门。" "您儿子在哪工作?" "市政府,卫生局的。"老大爷压低声音,"他说上面有紧急会议,但不让往外说。" 我帮老大爷结了账,送他到门口。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我心里涌起一阵担忧。 如果真的有什么传染病,像老大爷这样的老年人是最脆弱的群体。 6点,第二个客人进来了。 是个年轻女孩,二十多岁,护士装。但她不是来自市第一医院,胸牌上写着"市第二医院儿科"。 她买东西的方式和凌晨那个急诊科护士一模一样:大量的消毒用品、药品,还有食物。 "你们医院也出事了?"我直接问。 她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 "凌晨有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过,都是这样大量采购。" 她的脸色变了,"第一医院的情况比我们严重多了。我们医院只是接到通知,做好准备。但第一医院据说已经..." "已经怎么了?" "封院了。"她小声说,"一个医护人员都不让出来。" 我想起凌晨那个急诊科医生,他是怎么跑出来的? "那你们医院呢?" "还在正常运行,但是科主任告诉我们,最好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可能很快就要住在医院里了。" 她结完账,临走时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考虑关门回家。这种时候,人越少的地方越安全。" 又是同样的建议。 但我还是没法下定决心关门。这份工作是我唯一的收入来源,失去它意味着失去一切。 6点30分,街上的人流明显增加了。 但和平时的早高峰不同,今天的人们都显得很焦躁。很多人在打电话,声音很大,内容大多是"赶紧回来"、"别去上班了"、"准备点东西"之类的。 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冲进店里,开始疯狂购买瓶装水。 "先生,您买这么多水?"我好奇地问。 "公司通知,让我们在办公室待命,可能要住几天。"他满头大汗,"但公司的饮水机坏了,只能自己准备。" "什么公司需要员工住在办公室?" "政府部门。"他简短地回答,显然不想多说。 结账的时候,他的手机响了。接通后,我听到他说: "我知道了,马上回去...什么?三级响应?...好,我明白了。" 挂了电话,他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先生,还需要别的吗?"我问。 他看了我一眼,犹豫了一下,说:"小伙子,如果你有家人,建议你给他们打个电话,让他们这几天不要出门。" "为什么?" "因为..."他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因为可能很快就会有大规模的隔离措施。" 说完,他提着水匆匆离开了。 大规模隔离措施。 这个词让我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 7点,我看到第一辆军车开过。 不是刚才那种军用卡车,而是装甲车。后面跟着一长串军用车辆,向市中心方向驶去。 路上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看着这个车队。有人开始拍照,但很快被几个便衣制止了。 我的手机震了一下,是一条新闻推送:"市政府将于今日上午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敬请关注。" 新闻发布会? 这绝对不是好消息。政府只有在重大事件时才会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 7点15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店门口。 是李阿姨,住在对面小区的退休教师。她平时每周来买一次生活用品,但今天明显不是她的购物日。 "小陈,店里还有大米吗?"李阿姨一进门就问。 "有的,您要多少?" "十袋。" 我愣住了。李阿姨平时一次只买一袋大米,够吃一个月的。 "阿姨,十袋大米您家里放得下吗?" "放得下,放得下。"她显得很急躁,"还有食用油,有多少要多少。" 我帮她搬大米的时候,忍不住问:"阿姨,您这是准备开小卖部吗?" 她苦笑了一下,"小陈,你还年轻,可能不懂。但我经历过困难时期,知道什么时候该准备东西。" "您是说..." "我昨晚给在北京的儿子打电话,他在卫生部工作。"李阿姨压低声音,"他让我赶紧囤积食物,说可能很快就买不到了。" 她一共买了十袋大米、五桶食用油、大量的面条和罐头。结账时花了两千多元。 "阿姨,您儿子还说什么了?" 她看看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凑近我说:"他说这次的事情比03年严重多了。" "03年?" "**。"她的声音很小,"他说这次传播速度更快,而且..."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考虑要不要继续说下去。 "而且什么?" "而且感染者的行为很异常。" 我想起凌晨那个护士说的话:那些病人会咬人,力气大得惊人。 李阿姨走后,我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处境。 如果所有这些人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很快这个城市就会被封锁。到时候,所有的商店可能都会关门,物资供应中断。 我这个24小时便利店,会成为什么样的存在? 是最后的补给站?还是众矢之的? 7点45分,我做了个决定。 我开始清点店里的物资,特别是食物、水和药品。然后把一部分藏起来,放在店后面的仓库里。 如果真的出现紧急情况,这些东西可能是我的救命稻草。 8点,新闻发布会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