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光绪躺在床上,养心殿内一片寂静。 时不时的会响起打更的太监阴柔的呐喊和铜锣声。 光绪翻来覆去睡不着,没魂穿之前,他都会刷一会儿抖音才睡觉。 睡不着的光绪索性就起床来到养心殿的庭院里闲逛。 守夜的太监慌张下跪。 “皇上,时候不早了,您该休息了。” 光绪愠怒道:“朕什么时候睡觉还需要你这狗奴才管吗?” 太监吓得瑟瑟发抖,磕头如捣蒜:“奴才不敢,请皇上恕罪。” 光绪明白他身边这些太监宫女全都是眼线,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给李莲英汇报。 这该死的李莲英,等陈展招募高手归来,必须先把李莲英整死。 光绪抬眼看着面前这深宫高墙,不由得一阵悲凉袭上心头,有的皇帝到死都居住在这深宫里,都没有看过一眼他们的江山是什么样。 光绪暗暗发誓,他可不能做一个深居皇宫的皇帝,等天下太平,他一定要看看他的江山。 小太监搬来一张椅子:“万岁爷,您别累着。” 光绪瞥了一眼这个小太监,长得眉清目秀,脸上倒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你的脸怎么了?” 小太监急忙低下头:“没怎么,不小心磕到的。” 另外一个年龄稍大的太监说:“万岁爷,这小兔崽子平时就冒冒失失的,经常磕碰。” 光绪厉声道:“朕问你了吗?” 年龄稍大的太监弓腰退到一边去。 “你叫什么名字?” “回万岁爷的话,奴才叫李狗儿。” “多大了。” “16岁。” “什么时候进的宫?” “奴才进宫有一个月了。” 光绪挺诧异的,新来的太监一般都会安排干一些重活,脏活,刷马桶什么的,这李狗儿刚进宫一个月就能在养心殿伺候皇上。 光绪沉声道:“抬起脸来,朕问你,你这刚来的太监就能到养心殿伺候朕?” 李狗儿神情慌张,支支吾吾,看向那个年龄大的太监。 “你看他干什么?朕让你说。”光绪对那个年龄大的太监挥手道:“你退下。” 年龄大的太监只能悻悻离开养心殿。 李狗儿突然下跪,哽咽道:“万岁爷,奴才只是会来顶班的,求万岁爷开恩,求万岁爷恕罪。” “顶班?你仔细说说。” 李狗儿惶恐不安地说:“奴才被张大喜从床上揪起来顶班,奴才不敢来养心殿,他就对奴才拳打脚踢,奴才害怕就替他伺候您。” “这个叫张大喜的干什么去了?” “他在他坦跟其他公公赌钱呢。” 所谓“他坦”就是太监们居住的集体宿舍,在故宫最边的地方有一排排小房子,那就是太监们居住的地方。 光绪闲来无趣,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整治整治太监们歪风邪气。 “带朕去。” 李狗儿匍匐在地,身体瑟瑟发抖:“万岁爷,他们会杀了奴才的。” 光绪怒斥道:“你是害怕他们,还是害怕朕?有朕保你,你死不了。” 李狗儿站起身,不再犹豫:“奴才这就带您去。” 内宫有轮日值班的一等御前侍卫,这些侍卫大多都是满人和武进士,武状元。 光绪带着几名一等御前侍卫,乘坐轿子前往太监们居住的“他坦”。 来到此处,房间内有灯火,嘈杂的声音不绝于耳。 御前侍卫一脚踹开门。 太监们吓得翻滚下床,跪在地上磕头求饶。 这是一个大通铺,住着十几个太监,个个光着膀子,床上有骰子,牌九以及散碎的银两。 光绪厉声问道:“谁叫张大喜?” 一个胖乎乎的太监,哆嗦着说:“是奴才。” “凌迟处死。” “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奴才知道错了。” 这些全都是李莲英的人,今天光绪就要杀鸡儆猴,给李莲英一点威慑。 光绪手臂一挥,怒声道:“这个房间的所有太监全部斩首!” 御前侍卫统领调集十名御前侍卫,将这些太监全都带走,斩首。 光绪这才心满意足的乘坐轿子返回养心殿。 翌日,早朝。 太和殿走廊聚集的大臣议论纷纷。 “听今天值班的太监说,昨晚皇上斩杀八名太监。” “啊?皇上为何斩杀太监?” “这几个太监在值班的时候竟然聚在一起赌牌,被皇上知道了。” “看不出来,咱们这位皇上手段如此狠辣。” “皇上这是在立威呢。” “嘘!别说了,醇亲王来了。” 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光绪的亲生父亲,铁帽子王之一。 奕譞刚走近,大臣们顿时鸦雀无声,疑惑地问旁边的一名大臣:“你们在议论什么呢?怎么我来了,你们就不说了呢?” 大臣讪笑着连连摆手:“没议论什么,给醇亲王请安。” 众臣纷纷给醇亲王,奕譞请安。 “皇上驾到…” 闻声,百官下跪。 光绪坐上他的龙椅,神色凝重。 大殿内一片安静。 “启禀皇上,臣有奏。”内阁大臣跪拜在地。 “何事?” “河南,山东,安徽三省的巡抚递交奏折到内阁,三省突发蝗灾,大片庄稼被毁,请求朝廷拨救灾款。” 光绪问:“他们要多少?” “二百万两。” 这是一笔巨款,光绪帝没有权力拨款,这个权力在慈禧手里呢,你光绪帝可以随意提拔亲信,这些慈禧都不在乎,但凡是和银子沾边,那绝对不行。 但眼下有灾情,又不能不救,光绪帝也不想那么憋屈,便准了这个拨款的奏折。 户部尚书翁同龢鞠躬道:“皇上,户部很有压力。” 光绪神色不悦地问:“朕知道国库还有银子,朕的子民正在遭受灾难,你想让朕弃子民不顾吗?” 翁同龢跪拜在地:“皇上,此事需和太后商议才行。” 光绪倍感无助又无奈,他堂堂一国之君,却要看一个老妖婆的脸色,处处受限制。 光绪越想越气,突然拍案而起:“你先把银两拨了,散朝后,朕会去和太后禀报此事。” 翁同龢更无助,心想皇上你是任性了,丢的可是老臣的性命。 “请皇上与太后商议,没有太后的旨意,臣万万不敢拨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