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洛河仓放粮,出仓时登记的明明白白,放粮五万石。” “你运到了扬州,先不说一路消耗,光发给扬州灾民的,就已经超过六万石?” “欺君之罪,李探花可知?” 赵平安能在朝堂中几轮斩杀之下,做到户部尚书这个肥差,也非乏乏之辈。 做账平账,天下没有比户部更专业的。 区区作假账册,也敢在本官面前班门弄斧? “五万石出仓,账上却有六万石发放给了灾民?” “不会吧?” 百官皆惊。 惊的不是李文浩做假账。 哪怕前一刻李文浩说的一身正气,也丝毫不影响众臣怀疑他的账本作假。 敢问朝中诸人,谁不是一身正气? 做假账的多的去了,账册这东西,和厕纸有什么区别? 惊的是作假都如此不上心,查都不用查,一眼就看出来! “李探花两袖清风,一心为国为民,肯定是没有做假账的!” “可能清风体谅探花郎赈灾辛苦,送来了一万多石稻米吧?” “胡说!粮食怎么会被风刮来,一定是从袖子里长出来的......” 刚刚感觉自己被阴了的一帮朝臣,此刻再次觉得智商受到了侮辱。 差点被这小阴比给震惊到了! 看来还是个做贪官都不会,只能逞口舌之利的小儿! “请陛下明察!” 一时间,赵平安等众大臣心头的郁闷一扫而光,齐齐向文媚娘**。 文媚娘高坐龙椅,俯视着李文浩。 “李卿,你可有话说?” 李文浩站在大殿之中,群臣皆在他身边一段距离,以示疏远。 身前,唯有那一筐掺了沙子的米。 目光炯炯,丝毫不畏惧的迎向了文媚娘。 “陛下知我!” 李文浩又不是傻子,一听文媚***语气,便知道文媚娘没有怪罪。 相反,李文浩把账册呈送上去以后,没有做任何解释,也想看看大夏女帝是不是傻子。 结果显而易见。 胸大无脑这句古话是错误的! 大错特错! “微臣不辱使命,何惧天下人毁谤?” “请卿略说一二,以解诸公之惑。” 文媚娘一直清冷的脸上,蓦然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这一刻,她看朝臣,好似看着一群蠢猪! 唯有李文浩与众不同。 “简单!” 李文浩将女帝那一缕笑意看的明明白白。 惊艳! 狠狠的惊艳! 李文浩要是有这样的老婆,一定要天天让她笑给他看! 可惜,直视文媚***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赵尚书,你刚才说了,一斗米里有两升沙子。” “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那么,一万石粮食里,掺了沙子后,是多少石?五万石粮食掺了沙子,又是多少石?” “一万石,掺了沙子变成一万两千石......” “五万石,掺了沙子后便是六万石!” 赵平安喃喃自语。 这样简单的算术,他再怎么睁着眼说瞎话,也不至于算错。 “你......” 这小子竟然算到了这一步,赵平安无言以对! “一升米里,掺了两成的沙子。” 李文浩龇了龇牙,“吃起来,滋味可真不怎么样啊!” “要不是饿的受不了,微臣在路上肯定吃不下去!” “请陛下赏赐押运赈灾粮食的将士!” “请李卿将有功之人编成名录,朕自有赏。” 文媚娘应允。 “顺便,再提醒尚书大人一句。” 李文浩从框里抓起一把米。 “微臣往米里掺的沙子,是洛河仓边的洛河沙,不是石沙。” “洛河沙颗粒小,质细密,泥土性重,故而微臣能一眼看出这筐粮食是来自扬州的赈灾粮。” “但,按微臣制定的放粮规则,一名成年男子,每日领米半升。” “这一筐,少说也有五斗,两名秀才不吃不喝,也得储存五十天,才能存够这一筐赈灾粮,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请尚书大人严查,赈灾粮是如何流出灾区?何人倒卖,经何途径?” “若有必要,严刑拷打这二人!” “大人,饶命啊!我们二人的的确确是扬州秀才,学籍登记在案,可以查证。这一筐赈灾粮,是赵大人给我二人......” “胡说!血口喷人!” 赵平安两眼一黑,李文浩这小子太阴毒了! 一筐赈灾粮,是如何出现在朝堂上的? 重要吗? 一点都不重要! 一筐也就五斗左右,和五万石掺了沙子的粮食比起来,微不足道。 若一开始便争论粮食的来源,陛下必不会在意这等小事。 但此刻局面对于李文浩大为有利。 放粮赈灾,一心为民的转运使形象,已经树立起来。 陛下也相信了李文浩。 再来议论赈灾粮是如何流出灾区的,哪怕是五斗也不行! 早就看出来的破绽,留到最后才用。 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当然,微臣相信,尚书大人两袖清风,一心为国为民,一定不会构陷忠良。” “想必是这两个灾区来的秀才,在扬州抢了一百人的口粮,赶到京城来诬陷微臣?” “也不知微臣是哪里做的不好,得罪了二位?” “李探花,莫要得寸进尺!” 赵平安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这小子太损了! 高坐龙椅之上的文媚娘,差点笑出了声。 好! 太好了! 对付老狐狸,光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可不行! 世家高门,豪族望姓,那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 你得比这些老狐狸更狡猾,更阴毒! 文媚娘好整以暇的看着大殿里,李文浩三言两语,把赵平安等大臣气的涨红了脸。 心里乐开了花,十分满意。 该怎么奖励这位探花郎? “报!” “十万火急,扬州军情!” 就在文媚娘思索之时,一队金吾卫,带着一名传令兵,火急火急的来到大殿外。 “进!” “讲!” 文媚娘心中一惊。 扬州乃江南腹地,又不是边疆,何来的军情? “报!” “扬州各县,饥民数十万暴动,发生民变!” 传令兵满身泥污,显然是从扬州马不停蹄的赶来。 “民变!” 还是扬州! 本来窘迫无比的赵平安,一听这话,顿时发现了救命的稻草。 他立马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紧紧抓住了传令兵的手臂。 “快说,情况如何,为何民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