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帝国》读后感锦集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52

《农民帝国》读后感锦集

《农民帝国》是一本由蒋子龙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6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农民帝国》精选点评:

●还行,比古炉好很多。

●草根性, 但还是没法跟白鹿原比, 后半部是讲禹作敏吧;

●谁说后半部不好,我看,越来越精彩,特别是中间偏后一段,精彩

●过长了,语言上稍嫌不足,不如国内顶尖作家

●推荐,比贾平凹那些玩艺好多了。

●时代背景下农民企业家的优点与局限。

●是不是一大邱庄庄主禹作敏的经历位参考的呢?

●父辈的梦想

●虎头蛇尾,或见大邱庄之旧事

●10.拆台

《农民帝国》读后感(一):一部农民的史诗

蒋子龙先生可谓真正的大家,用十年的功夫写成了这部描写解放前后一直到改革开放期间的农村生活。从郭存先本人和家人的兴衰史入木三分地描写了社会大变革下中国农民的奋斗历史,没有煽情与情色描写,一切都娓娓道来,却让人看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到改革开放,用历史事件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牢牢拴在一起。我目前只看到上半部,就不忍放下。对于那段由于成分太高而造成处处被人歧视,处处遭人冷落的描写让我不忍卒读,因为我的母亲就是一个成分不好的人,从小我就看她处处谨慎小心,生怕惹出事情而记忆犹新。据说,蒋先生这本书写写停停,每年因为写书还要到乡下去住几个月,重新体会乡村生活和语言习俗。这种十年磨一剑写出的作品不是功利驱使而为,只是踏踏实实地对得起读者的劳动。可惜,如今这样的作家真是少之又少了。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农民一路走来的艰辛,就一定要看看这本可称农民史诗之作的作品。(未完待续)

《农民帝国》读后感(二):有关《农民帝国》

说实话,这个书很有点特殊,首先,它写了将近60万字,这对当下的读者是个很大的考验,红极一时的《白鹿原》有50万字,这本砖头一样的厚书,其品质上能否超过、或者至少与《白鹿原》旗鼓相当?其次,书的题材和内容很特殊,虽然整体上没有任何犯规破戒之处,但是还是敏感的,对庙堂、也对江湖,这点下面谈及蒋子龙老师媒体访谈的时候也会说到;最后,所谓“农民”问题,真的有那么好看,值得写这么长么?

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书本的内容,部分来自于中国现实社会中诸多著名的村庄,它们曾经贫穷,又有一股“浑不吝”的蛮劲,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于走门路、打擦边球、试验、突破,在一个或者几个强人的领导下,迅速积累财富,同时也会赢得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典型”和“标杆”,成为闪闪发亮的政绩奖牌,因此更容易得到政策和贷款、也更容易疯狂的扩张,在积累巨额财富的同时,其领导者也都会或多或少呈现出“独裁者”的倾向,甚至把一个村落变成一个极权社会、一个唯我独尊的帝国。

在现代社会,“帝国理念”和市场经济、现在政治当然是不能兼容的,冲突就成为一种必然,我想几乎所有了解本书内容的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农民帝国》是不是在写当年轰动全国的“大邱庄”事件。

关于本书的报道中,有些很有趣,譬如:“我写的这个故事,你在哪里也找不到原型,谁也别想对号入座。”蒋子龙说,他有一个当县领导的朋友,曾劝他不要写《农民帝国》,写出来后可能麻烦不断,比如遭遇离奇车祸、断腿折胳膊。“现在我很放心,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企业家能跟郭存先比,后边像的人,前边没那么好;前面那么苦的人,后边没有做恶那么大。我还研究了很多农民企业家,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的儿子读书像郭存先的儿子读书那么优秀,也没有一个人的老婆像郭存先的老婆那样是村里的美人。”报道来自《京华时报》,它发了一个整版,用了“我写的不是大邱庄”的标题,非常此地无银,深得我心。

就我而言,这本书至少有一些非常值得提提的地方:首先,当代文学作品中,以49年以后农村为主要素材的作品中,这是很特别的一部,在访谈中,记者们和蒋子龙谈到了两部作品,一部是《平凡的世界》、一部是《白鹿原》,蒋子龙的观点是,这是两部很好的作品,但两部作品中,《平凡的世界》在艺术上,是很难给后来者制造障碍的,《白鹿原》是经典,至少是半部经典,是需要跨越的。珠玉在前,蒋子龙依然要写《农民帝国》,也确实写出了不一般的地方,譬如对三年大饥荒动人心魄的描写,在见面会上,蒋子龙说,确实还没写到位,因为不能太过渲染,在我看来,就像当年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一样,这已经是很难得而且非常宝贵的文字了,49年后的当代历史不好写,当代农村也不好写,因为有着诸多的现实因素要考虑,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人文社一贯有贴近现实的历史责任感,当年的《中国农民调查》和《往事并不如烟》都是贴近当代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啊。蒋子龙能下功夫去写这段历史,那怕没有《白鹿原》那样的淋漓和超脱,也自有其价值和历史责任感在。同时,存在了跨域障碍的心理,也就有了精心的设计,同《白鹿原》一样,《农民帝国》在凝重的现实中,也有另一层面的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的世界存在。

其次,就语言和可读性来说,《农民帝国》还是非常到位的,虽然书很厚,但是在我的阅读过程中,还是很有阅读的欲望,中间我出现潜意识中自我停顿的时候,是在文革后,调查组进村和郭家店发迹之间,这个时候给我的感觉是“郭存先”某种程度上和当代历史贴得太近,一路披荆斩棘,又有了当年乔厂长改革小说的味道。但很快,下半部的“现实主义”写法,又会把人拉回去,因此,从艺术上来说,从语言和可读性来说,《农民帝国》的质量也是上乘的。

再次,看过《农民帝国》可能会有感觉,上部丰厚饱满,非常有力度,好读且精彩,但是到了下部来说,精彩依旧,却似乎有些未能透彻的地方,这个我和读过的朋友探讨,大致有两种见解,一种是认为蒋子龙的驾驭能力在最后的部分出了问题,过于想贴近现实,另一种认为正因为中国当代的现实有太多的现实规定性,因此蒋子龙有许多引而不发的地方。我比较倾向于后者。举一个小例子,郭家店和上级行政单位大化市之间的关系,蒋子龙写来虽然也复杂错综,但究竟有些过于敏感的东西还是没写到,譬如,单凭一个人的敢想敢干,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否能够如此嚣张,能够在短时期内富甲一方,拥有自己的武装和派出所,对辖区内的民众生杀予夺?那些巨额贷款和政策扶持,同那些在郭家店拿走大金牌的干部们是否有隐密联系,这个迅速成长之后难以控制的“典型”是谁在当初不遗余力的扶持和放纵?小说下半部节奏明显加快,谈及小说情节设计,蒋子龙最初构思诱捕郭存先的大化市干部还会有所波折,但终于放弃了那种复杂的写法,用了一个相对单纯的结尾。是何原因?

如此写来,《农民帝国》还是一部相对谨慎而厚重的作品,出于种种考虑,它把历史风云的激荡浓缩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不是一种体制或者一时的政治上,对于小说来说,这是足够精彩,非常明智的。

《农民帝国》读后感(三):蒋子龙的《农民帝国》

很多年前专门查阅过作家蒋子龙的作品,一直想读他的《乔厂长上任记》。 这次读了他的作品《农民帝国》首先这本书拿在手里很厚重,全书660页57.4万字。看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前前后后读了将近一个月。因为有时候会要去打羽毛球、吹牛啊很难集中精力一鼓作气的读完。 所以一个人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是很重要的,当你拥有碎片化的时间如何去利用它然后持续去投入到一件事上。 梁晓声说过:“读书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不得不承认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那一批作家,就说我所知道的人吧。莫言、贾平凹、路遥、陈忠实、柳青等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一出手就是几十万字。小说中糅合了传说、人性、政治、妯娌、农村、饥饿、社会的重大变革,我多次提到有一个会说故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一件很重要的,会获得一个很好的故事素材。想来若干后我们老了之后在面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成为成为一个好好讲故事的人,或者说我们有没有故事讲给他们。 故事来源于哪儿呢?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别人的故事。 因为出生在农村,还是希望能够多读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 现在来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的资金、人口、资源是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而且这个过程似乎是不好扭转的。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整个报告有三万七千多字,看得我眼睛都花了。 以前有人说过的在国家遭受社会变革或者危难之时,这些东西怎么转移呢?农村。 比如农村为城市生活的人口提供粮食和蔬菜肉蛋等资源。 2008年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外销电子产品需求的衰退,国家搞了一个救市方案“家电下乡”,对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给予13%的补贴,这一措施扩大了内需、推动了农村消费升级。 简单地说下这本书吧,农民郭存先带领郭家店的人发家致富,最开始郭家店穷得连裤子的穿不起,到20世纪90年代产值达到60多个亿,有自己的建筑公司、钢铁厂、食品厂、化工厂,光是村里面的外来务工人员达到了四万多人,整个村的豪车几百辆。郭存还当上了人大代表,这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最后在金钱、权力和女人中迷失了自己。纵容村民打死人,自己被判刑二十年。 谈书中三点收获吧。 一、金钱的描写。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部分富起来,但是在二十多年前书中对于金钱的狂热和崇拜,书中说到“笑贫不笑娼”等,或者说人们对金钱的态度从来都是那样。所以你不得不佩服作家的敏锐性对未来的预见性和观察力。 “战争年代,人们崇拜战斗英雄,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的事迹到处传诵。英雄引导社会潮流,净化民族精神,提升人和社会的品格。解放后,人们崇敬劳动模范,劳模是建设战线上的英雄。到了“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丑化英雄、打倒英雄,社会进人了反英雄的时代。现在,则是经济英雄称霸的时代,生活开始以赚钱成败论英雄,谁成功谁发财谁就是英雄,大家不都在说“扭亏为盈就是英雄”吗?市场如战场,成功的企业家也就是商品经济这块战场上的英雄。钱又能够通神了,社会开始神化有钱的人,谁成了世界首富,谁就是全世界男女老幼都在崇拜的大英雄。眼下各种级别的选美优胜小姐、年轻貌美的影视明星、名模以及歌星,都在一窝蜂地去追商人、嫁老板……这就是现代社会时尚,就像过去的姑娘争着嫁英雄、嫁劳模是一样的。社会历来如此: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我郭存先就是做了非常之事,立下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到监狱里来走一趟,也应该视做稀松平常,就要该吃的能吃,该睡的能睡,该做美梦的还得有美梦可做,只有这样才能持久,才能长寿。” 出自574页,现在读段话应该是毫不过时的,当然书中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和价值观,不过不敢苟同。 二、书中关于婚姻的描写: 1、“好,我欣赏你这种性格,敢作敢为,有自己的主见。人活一辈子,应该按着自己的心气活,感情问题无逻辑可言,守着一个枯燥乏味的男人过一辈子,还不如一个人随心所欲地疯活着好,至少还有自由。不结婚,等待你的可能是美好的婚姻。结了婚,等待你的可能就是离婚。许多人宁肯掉一次脑袋,也要换取一次幸福的感情生活,根据我的经验,一个女人只要为了感情,做出什么样的牺牲都在所不惜……“安景惠似乎是被自己的话,或者说是被自己能记住别人这么多话感动了,她停住话头在享受自己的感动。 出自322页 2、男人嘛,和自己喜欢的女人结了婚,很容易会被自己的喜欢捆住,和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结了婚,就获得了一种自由,可以再喜欢任何一个没有跟自己结婚的女人。只要你离不开女人,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有女人在等待着你。 出自509页 3、“她怎么做到几十年让他对自己服服帖帖呢?只有男人从骨子里敬重、信赖和离不开女人,男人才不会对他撒气。” 出自648页 三、语言的描写 1、阳沟:露出地面的排水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七·羊沟鸡宗》:"《中华古今注》谓:’羊喜抵触垣墙,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予以今人暗者为阴沟,则明者为阳沟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盖潜行地中者曰阴沟,则显行於地面者为阳沟矣。" 民宅里能够晒到阳光的用于排水和堆放垃圾的沟或水池叫阳沟。 2、怄气:生气的意思。 3、㞎㞎(bǎ):汉语词汇,指屎、粪便,幼儿用语。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方言,人们常将该词与饼状吃食“粑粑”混淆。 4、奓:拼音zhā,地名用字,奓山在湖北省武汉市,奓河、奓湖均在湖北省。 奓,拼音zhà,动词,打开,张开。奓沙:张开,伸开。奓刺:伸出刺儿,比喻嚣张。 柯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庄子》 发根一奓,身上直冒冷汗。——清贪婪道人《彭公案》 奓胆,方言。大着胆子。壮着胆子。勉强鼓起精神。 奓毛,拼音zhà máo,方言,恼羞成怒,发火。例:三句话不到就奓毛了。 因为我们这几个词我们老家也是这么用的,所以些词可以用于方言的语言词汇收集。 2020年3月22日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