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官的银两》经典读后感有感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57

《州县官的银两》经典读后感有感

《州县官的银两》是一本由曾小萍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20-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州县官的银两》读后感(一):那些真改革与假改革

非专业,不好评书。很涨见识。提到火耗,我总会想起电视里交粮时,差役把粮袋踢倒散出,大声嚷着疵米。后来想想涉及到一些报账的,细到几毛几分的发票,加油站里工作人员一脸不屑的眼神。读着突然想起明朝空印案,那些跑腿报销的,因为一些数据核实而反复消耗掉的时间与金钱……比如采购从来不考虑运费与安装费,……哎,也许不是这么解释的,我的想法还是太肤浅了。如同空印案,朱元璋要的不是合理而是不容质疑的权威。 在解决财政亏空的问题,雍正帝“允准各省官员对所有向中央政府解送的地丁钱粮征收一定比例的额外费用(即火耗),而火耗存留在当地省份作为官员的“养廉”和“公费”。养廉银使得官员薪俸有了根本性的增加,同时可以使用公费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实施有益于当地的工程项目。” 这方案也因为不同的南北区域特点,受益不一。而至于为何不能持续进行,终究是反对的因素与势力都存在,而问题也随之变化……改革的动力与方式方法、成效也很大程度在于帝王手段与制度桎梏。我们(领导工作检查时)总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只看结果的领导面前,解决问题的效率与成本,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关键。换句话说,不吃草也能跑得快的马才是好马,是能臣。你想拔上级的毛,想要资源,可能需要你有足够的筹码。想徐骁那样:“给我500人,我带20箱金子回来给你,不,50箱。”上等能臣空手套白狼,其次是待价而沽庸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革新到底哪一个才是最难的?盛世之下的红利,有谁看到危机,谁动了那块奶酪? 大家都习惯了舒适,躺平,若没有切肤之痛估计也不会想太多,杞人忧天从来都是贬义词。我们不是领导,我们操心什么。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们从来都是一知半解。敏感词太多,话都说不清楚。养廉未必能避贪。我们只是船上普通的乘客……

《州县官的银两》读后感(二):从经济和制度组织能力看王朝兴亡更替(点评草稿)

【第一次点评:在《州县官的银两》第三章“火耗归公”,曾小萍论及满清官员的加派已极其普遍和严重(达到正赋40-50%),康熙表面上拒绝将加派合法化,拒绝年羹尧建议合法化一些加派的请求。康熙的逻辑是,腐败是官员个人的操守问题,制度上无法杜绝,加派也是官员的个人行为,与制度关系不大。】

【读完之后】:

刷完《州县官的银两》:

古代的朝代更迭,往往伴随有统治者失道,失道是原因还是结果呢?是病症还是病症的表现呢?

如果把古代的帝国政权看作一个类似公司、企业的组织,一个组织的建立、发展、强大和灭亡,是基于组织内管理者的道德吗?是基于其中管理者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吗?情况当然比这个问题展现的角度复杂得多,但是从问题的角度的反方向,能看出纵然组织的管理者的道德和合法性受到质疑,仍然是不必然让组织瓦解的,真遗憾,历史的车轮在本质上根本不关心道德,也不关心权力的合法性,它甚至完全不必戴着这个外罩,粗鲁只是让它名声受损而已,对它的性命毫无影响。

组织不关心其道德性,不关心其权力合法性,只关心其是否还有组织能力,是否能卷起各个必要的运转环节,为了能运转下去,一切东西都可以扔进去作为运转动力的燃料,每个个人就可能(这种可能性就其会不会发生而言是必然的,就其发生在哪个个人的身上是偶然的)在这里和组织发生根本性的矛盾。

在这种解释的角度下,有个人感的、关注道德的、关注权力合法性的人会很绝望或者至少沮丧,但是在这种让人绝望和沮丧的解释逻辑里,也能看见机会(仅仅是机会而不是希望),这种机会就是,这种组织会像所有其它组织一样,会失去其组织能力,然后瓦解,尤其是组织越庞大,其内部的变量就越多,就越难以预测变量来自何处,就越容易失去控制,然后瓦解。但是瓦解只是机会,而不是希望,瓦解之后再怎么重来,是希望还是轮回,在于如何重来。

《州县官的银两》读后感(三):火耗归公的故事

一、火耗归公故事

火耗归公简单说就是加税。

过去康熙朝税收不足又不加税,导致地方不得不“非正式、灰色”收入。老百姓负担照样没有少。通过将“不合法但合理”的灰色收入纳入正轨,规范地方治理,改善文化,提高道德成本。

雍正确实能干,基础是满清逐渐增强的合法性和满清对明朝灭亡的反思,勤奋的CEO+奏折制度+心腹干部队伍,挨个省因地制宜。探索清旧账、梳理新增税收比例,确定支出科目。

在北方几省,尤其是河南、山西等几省,效果良好。北方自耕农经济整体情况规整,加上北方文官的集体投降(《洪业》里面有很好的讲述,先投降大顺李自成,后投降清朝),再加上田文镜等干将。

不过,雍正的工作组,终究,没有揭开江南的盖子。明朝灭亡也在江南赋税收不上来。东林党人嘛。

二、为什么揭不开江南的盖子?

1.儒家+科举、地主、豪绅、官吏僚体系

盘根错杂。把崇祯皇帝都搞得自挂东南枝了。

2.封建社会的农业税,谁也搞不定

农业税、实物税,收起来麻烦、中间舞弊空间太大,而且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官僚体系去收取,就像让黄鼠狼看鸡窝。

作者提到法国的情况,包税人体制,也有类似之处。

这也是“轻徭薄赋”这个“传统智慧”的来源。

3.英国靠商业税

赛道优势。

4.封建官liao体制金字塔的持续膨胀

这个也分析很多了,不用多讲。

三、人治终归暂时

靠雍正跟他的好团队,终究是一时之举。关键不在于火耗归公这些形式,关键是一个年轻有为又老成世故的皇帝,耐心的博弈,终于让上上下下了解这不是短期能应付过去的,不得不“长期主义”,暂时放弃“机会主义”、“短期主义”。

到了乾隆皇帝,几次南巡江南,好嘛,皆大欢喜。

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只靠封建王朝的改良,是自己给自己做不了手术的。

四、累进制还是累退制

收什么税种,直接税还是间接税,累进还是累退,都是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非常反映本质情况。比如曾国藩设卡收厘金。

在古代、近代中国,有权有势的人,更有能力去舞弊,把任何税制,搞成累退制。

巴菲特也说,我缴纳的个税还不如秘书多。

穷人老老实实交税,不敢造次,而且还承担越来越多的比例。

当然,最后穷鬼们崩溃了,逃难了,上山了。乾隆朝开始,《门口的陌生人》时代就开始了,白莲教、明教、黄巾军、五斗米教,不都来了嘛。弥勒佛转世,新世界到来。

五、中央地方博弈

《以利为利》讲了分税制改革前后。

94年包干制改分税制后,地方财权收缩,不得不“另辟生财之道”。

后2004年中央对农业税的乱象,停收农业税,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有相似之处,当然背景、情况,已经差别很大了。

六、通货膨胀、人口爆炸

非常有意思的是,乾隆嘉庆时期,他们碰上了白银输入通货膨胀。

及时火耗归公改革,上调收入,但固定的收入,应付不了物价的上涨。

恶性通胀,对公教医J这类体制内基本盘的损伤,是国民dang政权搞过的一个大雷。

和平盛世加上土豆玉米等农作物,带来人口爆炸。

七、如今不一样了

货币方面有、央行、银行、全球金融等等。

财税方面,有三部门债务、土地财政、各类税种等等。

玩法已经不一样了。

但有些教训还是可以吸取的。

八、为啥不一样了?

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韩丁的《翻身》、《深翻》可以看看。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