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医生日记 第一季》观后感摘抄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57

《纽约医生日记 第一季》观后感摘抄

《纽约医生日记 第一季》是一部由John Boockvar / David Langer / M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医生日记 第一季》观后感(一):纪录片很好,但对官方繁体中文翻译很失望

这个纪录片很棒,让观众从医生的角度看待罕见疾病和如何面对死亡,但是我很想知道最后一集pandemic 的官方繁体中文字幕为什么要翻译成wuhan肺炎?在看繁体字幕的时候是写了wuhan肺炎,当我点回简体是新冠肺炎。这个翻译跟纪录片想要传递的信息背道而驰,这部纪录片是想让人们去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寻找在医院中人性的时刻,让人们看到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学会尊重病人和医生。但是这样的翻译有尊重过那些最初的新冠受害者吗?后面john医生说America is attacked by the virus, 那当时的武汉何尝不是under attack?难道是他们想故意染上病毒然后传播给其他国家吗?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痛苦,为什么要用这个侮辱性的称谓来代指新冠肺炎呢?这个称谓即不尊重当时因新冠而死去的人们,不尊重他们的家人也不尊重努力挽救生命的医生们。而且翻译的人肯定是有华裔背景的,我根本不在乎这位译者对自身nationality的认同,但让人心痛的是我们都同为一个race,为什么要Asian hates Asian?

《纽约医生日记 第一季》观后感(二):不是适合我看的题材

一直都比较抗拒看这种题材,因为边看边代入,对我这种想太多的人来说完全是一种压力。但是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了Lenox Hill的救护车,就觉得看一下吧。

其实经过这次新冠之后,对美国的医疗体系,医生,监管机构的印象到达了谷底。CDC的口径朝令夕改,Dr Fauci也是被政治所左右,妥协了自己科学家的身份。我不知道这部剧有没有美化的成分在里面,里面的几位医生感觉都很光辉lol。

但不得不说,美国医疗的一个加分项是,医生与病人的沟通非常到位,就我自己的看牙经历来说,医生不仅事先把全套治疗方案解释清楚,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永远都会告诉你,我下一步要做什么了,这一步可能有点痛,之类的,让人觉得被尊重,情绪被照顾到,而不是病床上的一块肉。所以很喜欢剧中David医生说的一段话,无论这个病人还剩多少生存时间,我们最不愿做的事情都是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啊,作为一个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尊严还是应该被守护,还是应该追求生活大于生存。

另一个感触是,美国人总是把cool看的很重要。比如Mitch医生,在得知自己的病后,还是要阳光开朗积极向上冷静沉着……镜头前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笑嘻嘻的,太难了,我们能不能说,脆弱并不可耻,情绪崩溃并不可怕……人生已经有那么多苦难了,为何不给情绪一个出口,为何要戴上坚强的面具。

好了,最终还是在第五集的地方放弃了,但也不是拍的不好,就1.不适合我拿来练听力 2.我不想看到至今出现过的病人走向不好的结局。

《纽约医生日记 第一季》观后感(三):豆瓣9.1,今年最佳纪录片,它必须拥有姓名

医生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前有伤医事件频发,后有新冠疫情来临,这一职业仿佛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引发大众的情感波澜。

而褪去救死扶伤的道德光环,医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看过这部纪录片,你可能会更加理解——

编剧: Adi Barash / Ruthie Shatz

主演: John Boockvar / David Langer / MirthaMacri / Amanda Little Richardson

首播: 2020-06-10(美国)

这部由NETFLIX推出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1。

从出生到脑部手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医患关系,带观众一窥复杂、迷人、情绪化的医学世界。

纪录片的主角们,是来自纽约勒诺克斯山医院的四位医生。

两位脑外科医生、一位急诊室医生、一位住院妇产科主任医生。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刚刚结束一场脑部手术的手术室,医生们正在等待病人苏醒。

“我甚至不敢去想上班的每一天会遇到什么,神经科的研究中有太多异常情况,总是惊吓不断,我必须无时无刻准备好接受各种挑战。”

脑外科医生约翰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日常。

另一位脑外科医生大卫的父亲曾是宾大的心脏科医生,因中风早逝,让他对神经学产生了兴趣。

“有人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例行公事。

对我来说,我的工作不仅仅如此,它是我的生命。

我热爱手术,乐意分享好的案例,最终帮助别人。”

对于急诊室医生马克里来说,急诊室就是前线。

每日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什么病症都接,什么患者都看。

有医保的人,没医保的人,肛门附近肿块的年轻人,摔倒在人行道上的老年男子。

“就像拼贴画,由来到这里的人组成,我也正因此热爱这个行业。”

“人们成为医生,我认为与童年有关,童年成长的环境,年轻时候的所见,都会影响你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马克里认为,能用同情和同理心,包容病中或需要帮助的人,是她成为医生最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这个人会痛?为什么这个人有这样的感觉?”

在与病人相处过程中,她总是努力理解病人的感受。

妇产科医生阿曼达,对于医生这一职业也有很深的体会。

“在医学院的时候,人们劝你不要读这个专业,工作时间长,必须随时待命,夜间和周末也要值班。”

但强烈的同理心和无私奉献,让她度过了四年实习住院医生的漫长时光。

在将无数个小生命带到世界后,阿曼达也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宝宝。

但即使检查出怀孕,次日也需要继续投入工作。

四位不同科室医生,只是这一群体的小小缩影。

他们每天面对大量患者,就像一场直面疾病与生命的冒险。

41岁来自田纳西的女警米兹,颅底和顶部肿瘤已经困扰了她十年。

由于难度过高,周围没有人愿意给她做手术。

如何在不损伤颈动脉的前提下取出肿瘤,是谁都无法保证的问题。

在手术前,约翰和大卫进行了多种方案研讨,全方位考虑对策。

需要借助线圈和其他小设备把颈动脉封上,减少血流量,

然后搭建旁通管,暂时保证脑部供血。

但一旦出现问题,患者仍然存在中风的风险。

“只要有困难,我们就会攻克,只要你相信我,相信大家,我们就会全力以赴。”

所有人齐心协力,最终都是为了病人。

74岁的患者菲利斯,1990年曾患乳腺癌,还有肝硬化和原发性肺肿瘤,因头顶肿块再次就医。

约翰给她做了初步检查,担心头顶出现肿瘤转移,需要手术以排查原因。

对于医生而言,每一次手术都至关重要。

在菲利斯的开颅手术正式开始前,每个在场的医生、护士、实习生都屏息凝神,集中全部精力,容不得一丝马虎。

“做开颅手术,你永远无法预测会遇到怎样的情况,不可能预知每个患者的情况。”

不幸的是,即使约翰期待只是一个普通的肿块,但在菲利斯的头部,发现了肿瘤。

经提取样本送往病理科检查,确认是癌细胞转移。

当菲利斯清醒过来,约翰告诉了她。

经历了乳腺癌和肺癌的苍白老人,带着无奈的笑,接受了这一事实。

而对于妇产科医生阿曼达而言,面对的人主要是待生育的女性。

“我想帮助那些药物无法治疗的人,这些人通常是女性。

生孩子没有捷径,我只是想多理解她们的难处,帮她们排忧解难,度过难关。”

当待产的女性陷入对生产的恐惧,阿曼达会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撑。

“你做得很对,用你的身体去感受,会非常顺利的。”

陪伴、鼓励与引导,在生产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对医患关系的处理,也是医生职业中经常面对的紧张问题。

“你不能选择要面对的病人,不能对病人指手画脚。”

作为医生,需要对病人的经历有一定包容力,做他们和他们的问题的中性缓冲剂。

街头露宿的流浪汉、抽大麻的瘾君子,这些都是急诊室医生马克里需要面对的患者。

一句来自内心原始善良的“我能帮你”,有时可以胜过一切。

作为医生,也常常会面对一些超出医生职责之外的道德纠结。

比如常住病房的基恩小姐,还有很多像她一样无家可归、没有亲人的患者。

如果离开医院,可能会失去生活能力,无法活下去。

“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熬下来的,只能尝试理解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

“压力有时候真的很大,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为了全身心投入这一职业,他们往往牺牲了大量个人时间。

大卫与妻子的语音通话,第一句就是“你有空吗?”“没有。”

一边在工作间歇闲聊几句,还要抓紧看几眼医学期刊。

在整台手术结束后,约翰才能抽空给家人打个电话。

聊几句轻松的,晚餐吃什么的话题。

四位医生,在纪录片中真实呈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不愉快会存在,摩擦也会存在,

但他们的叙述中,对这个行业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想法——

“我真的爱这份工作。”

整部纪录片牵动观众的,是患者们的命运,更是医生们的工作与情绪。

穿上白大褂、手术服,他们是纽约上东区的四位医生,

在医院大楼里穿梭忙碌,一切井然有序地运作。

但一旦换上便装,下班走出这里,他们立刻淹没茫茫人海。

脱下白大褂的他们,宛如卸下铠甲,成为了这个城市川流不息的地铁上不起眼的存在。

汇入纽约夜晚的万家灯火,汇入每一位平凡纽约市民的悲欢离合。

或许,这就是医生最动人的地方。

*本文作者:豆奶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