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及格的好人》》读后感摘抄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64

《《做个及格的好人》》读后感摘抄

《《做个及格的好人》》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个及格的好人》》读后感(一):做个及格的好人,主要是度。

做个及格的好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好人?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利我为好人,损我为坏人,如此而已。但真有这么简单吗?

季羡林老先生是这么说的:“我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

季老先生对于好人与坏人的区分,非常简明,通俗易懂,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这不就是世间的道德标准吗?果不其然,季老先生在《三论人生》中这样说道: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至此,我开始明悟先生口中的“及格的好人”,是让人六分。当先天的本能浮现时,能克制自己,换位思考,让人六分,那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当然,若是仅仅有这一处,只能算泛泛而谈。如何做到让人六分?如何在这个世俗中做到尽善尽美?那才是我们想要的问题。

首先,做人要装糊涂,不要太计较。季羡林老先生将世人分为两种,真糊涂和假糊涂,自以为是、自诩机智、只顾小利、愚昧无知的人,都是真糊涂,世人皆醉我独醒却又装醉的人,是假糊涂。而假糊涂往往比真糊涂更难快乐,更难满足。我又悟了,知足常乐者,真糊涂也。

其次,我们要适应,但不要牵就。季老先生在书中提到:““牵就”的宾语往往是不很令人愉快、令人满意的事情。在平常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本来是不能或者不想去做的。“适应”的宾语,同“牵就”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仔细想想,似乎有点道理。所谓适应,其实是让自己脱离舒适圈,变得更好,所谓牵就,其实是在向恶势力妥协。于是,我又悟了,选择适当的时间跳出舒适圈,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要牵就。

总而言之,既要谦逊、包容,又不能一味迁就妥协;既要糊涂、潇洒,也要时刻自省。我与季老,在为人处世这一块,大大契合,或者说,季老的为人处世,其实与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对于度的把握更好。

至于后面,季老先生谈及老,这是我看不懂的部分。年纪未到,难能领会,或许十年之后再来重新翻翻,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吧。

《《做个及格的好人》》读后感(二):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不完美才是人生

教育家季羡林在《做个及格的好人》一书中说:“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是在唱卡拉OK、打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

因为简单的问题,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清醒一点,糊涂减少一点,同时,快乐和幸福也会多一点。

1.不完美才是人生

闲来无事,再次打开《欢乐颂》,看到樊胜美对安迪说,我以前很羡慕你,但在知道你的事情后,我只能感叹,老天是公平的。(不是原话)

樊胜美说这话的时候,安迪刚刚分手,分手的原因和自己的身世有关,她有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弟弟,自己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甚至还可能会遗传给孩子。

在种种考量后,安迪两个人分手了。

而樊胜美在说这话的时候,她刚从老家回来,刚刚经历了男友妈妈的分手劝说,自己妈妈不断的哭穷,爸爸无人照料的病痛,还有不负责任的哥哥。

真是“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是的,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在《欢乐颂》中长相、性格、金钱、认知都不错的曲筱绡,一样有一个重男轻女的爸爸,有一个总是不能一碗水端平的奶奶。

人生多多少少,总是会有不如意,其实,这样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它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人间滋味。

就如《做个及格的好人》一书中所说:“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2.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在《做个及格的好人》中,季羡林把糊涂和潇洒,分为真、假两种。

对此,我也颇有感触,糊涂有真假之分,真正糊涂的人,遇事拎不清,不明是非,总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这是真糊涂,比如《知否》中顾大郎的媳妇,明兰叫她女儿过去,教如何看账,这是好事情,她却怪明兰让她女儿受苦了,是不是十分糊涂?

假糊涂的人,看着糊涂,其实心里什么都知道,还说知否,齐衡后来娶的媳妇申氏,就是一个假糊涂的人,心里什么都知道,就是不会说出来。

这样的糊涂,是为了把事情推向好的方向,是假糊涂,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同样潇洒也分真假。真正潇洒的人,是内心丰盈的人。

比如有的女人,看上去在婚姻中被琐事缠身,但其实内心有乾坤,所以,她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很多事,不是看不懂,而是不计较,因为计较,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损耗,更有可能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的人。

这是真正的潇洒,这样的潇洒,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也不会把自己的内心困顿。

而有的女人,看上去很潇洒,一会去美容院,一会去健身,但内心却被泥泞充斥,这样的潇洒,换不来内心真正的充足,这是假潇洒,这样的潇洒是表面的,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常常说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聪明的人会明白,好的生活,需要真潇洒,假糊涂。

如果反了,人生则会变得糟糕起来。

《《做个及格的好人》》读后感(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读《做个及格的好人》

文/苇眉儿

活着,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季羡林老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做个及格的好人》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一生精通十二国语言,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为无数迷茫、混沌、颓废、不思进取的人竖起了人生的航标,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令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渊明一首诗中的四句话,成了季老的座右铭,终生秉持。“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加虑”,意思是说,听从老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要因为长寿而欣喜,也不要因为短寿而悲伤。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的时候,到了就到了吧,没有必要为这些多加考虑。活到九十八岁的季老,终生恪守处之泰然、随遇而安的生活信条,将这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的四句陶诗诠释

到了极致。

生活如此,看得透而又透。学习、工作的路上亦是精神倍增,比年轻小伙儿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笔耕不辍,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一个真实的自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绝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绝不是不爱国”,垂垂老矣的季老,总是时时刻刻拥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一切交由命运安排,一切交由世人评说。

在季老的生活中,他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工作。他甚至这样直白地说,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吃饭,还不如不活为佳。人,活着,任务就是向前走,也许老翁看到的是坟墓,小女孩看到的野百合花。但季老在《八十抒怀》中强调,“不管怎样,反正我是非走上前去不行的,不管是坟墓,还是野百合,都不能阻挡我的步伐”,季老一路坚定前行。

谈生活,谈人性,谈为人处事等四十五篇散文,季老提炼生活的经验,探讨人情与世故,总结老年生活的态度,折射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的里里外外,活成了一个通透豁达的大家。

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布衣白丁,寻常百姓,红男绿女,人这一辈子啊,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学学季老,不喜亦不惧,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做个及格的好人》》读后感(四):季羡林的散文,句句讲透人生、触动人心

看完《寂寞像条大毒蛇》之后,很难不被文章中透露出来的怀念愁绪所感染。接下来看的这本《做个及格的好人》里面则是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的感悟。

做到像季老这么高成就的人不多,所以一般人很难想象那种高处不胜寒的人生状态。看完这本书,你能体会到当经历过这么多的人生风雨,坎坷经历之后,重新回顾自己的人生,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慨和唏嘘呢?

季羡林先生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一文中说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再结合《寂寞像条大毒蛇》这本书中对于友人亲人们的怀念,能感觉到季羡林先生是非常怀念自己年轻和朋友们一起做学问的时期的。

在看完《觉醒时代》之后,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学习学问是真的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用尽所有的力量让人民去相信和接受真理,是真正具有风骨的知识分子。

在《八十述怀》中,季羡林先生谈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对人类精神和知识的承上启下。纵观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都在研究语言文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即使人生上遭遇挫折,也从未放弃过。他把那些坎坷的日子记录下来作为纪念。

在他年近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写了多篇文章感悟人生。阅读这些文章,能看到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文学大师,在晚年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

在第三章《老年谈老》中,季羡林先生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历经过这一切,所有的富贵逼人,刀霜风雪都已经如同过眼云烟,在季羡林先生看来,人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绝对圆满的,总有一些遗憾和不满意。这些并不是你生命中的瑕疵,而是沿路不一样的风景。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事后再回望,会发现时过境迁,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近期看《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有一幕,GAI因为觉得自己的兄弟布瑞吉遭受了轻视去找大湾区哥哥们理论。当时觉得是很严重必须要辩论清楚的事情,仅仅过了一个月之后,GAI自己再想起来都会觉得自己冲动,有点好笑。

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实际上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所以我们会觉得年轻人冲动,是因为还没有接受过岁月的毒打。到了季羡林先生这里,这些事情都是岁月的小波澜,笑一笑就过去了。人生难得糊涂。

读完《做个及格的好人》《寂寞像条大毒蛇》之后,我重新认识了季羡林。他不仅是一位语言大师,也是一位看尽世事的老人。这两本书中有非常多的感悟,句句都讲透了人生,让心灵触动。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