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82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光明网

作者:张肖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言明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心。此前,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站在“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度,直面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的理念和价值观。正是在这一价值观指导下,本次峰会正式通过了《昆明宣言》,展示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决心和智慧,也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当前,全球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一方面,超过 75% 的全球粮食作物种类都依靠动物授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人类经济社会供应链的基础会出现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 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以往 1000 万年的平均速度要快数十至数百倍,而且这一速度还在加快,约有 100 万种动植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的灭绝时间可能会发生在几十年之内,这种局面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多样性丧失的行动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多重属性,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个利益攸关方难以形成区域和国家间的共识,同时各国发展的差异也让人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行动上很难做到协调一致。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社会正面临诸多政治和经济上的不确定因素。2010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提出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 2020 目标”(即“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截止到 2020 年,只有 6 个目标得以部分实现,其余的 14 个目标均无法如期完成。

“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解答生态之问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和挑战,亟待唤起国际社会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全球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行动。从事和完成这些工作要求人们必须事先思考和回答四个根本问题:如何凝聚共识?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明确方向?如何形成合作?“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四个根本问题的回答。地球是人与自然存续的根本,是人类自身核心利益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然是由人类来推动和执行的,但却要求人类社会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以尊崇自然的平等眼光看待人自身之外的地球生物。

在凝聚共识问题上,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正是中国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践行的宗旨和所取得的成效。实践表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可以成为凝聚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环境治理共识的首要原则。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秉承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态度,将生态文明作为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行动当作排在首位的引领原则来强调。生态文明理念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它不仅已经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顶层发展战略,也是根治工业文明环境之痛的中国方案。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工业文明介于农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之间。西方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走过的“弯路”也为世界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前车之鉴。工业文明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所引发的环境公害导致震惊世界的巨大损失,所积累的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存续和发展。历史教训警示人们:人类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文明必然会被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所替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生物多样性治理方面,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这种一体性和系统化的治理理念把握了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根源,强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治理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对生态要素进行统筹兼顾,而非仅仅孤立地关注生物或环境问题本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正如生物多样性治理同样也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方能真正实现一体性治理。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