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读后感100字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64

《极简主义》读后感100字

《极简主义》是一本由[美]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 [美]瑞安•尼科迪默斯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主义》读后感(一):常问自己的内心:你真的需要吗?

这本书从第一视角,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了作者和他的朋友的亲身经历以及这五年来的变化:如何接触—了解—践行—分享“极简主义”的,文字叙述很诚恳。

作者甚至把自己是怎么小白式了解“极简”这个概念的过程——搜索相关的网站和创始人——毕竟这是个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概念——都讲得很具体哈哈,这让我觉得他真的很诚恳,像极了我们在了解新事物的样子——要从根本出发,考试要看考纲。

另外,内容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 “做一个极简主义者不只意味着在手边的东西很少,更重要的事拥有的很少。因为“拥有”这件事本身才是压力之源,让人远离自由” 这是科林的话,给了作者很大的启发,也同样给我们。

2. “我一路向东,期待看到日落,然而我真正需要的是转身离开—不用奔跑,慢慢走就好—去另一个方向。” 也有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埋头苦干多少年却和自己的使命背道而驰,怎么会不累呢。

3. “幸福+成长+贡献=成功” 这是作者的成功定义,当然,我们也可以定义自己的成功。

4. “我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我。自我接纳,重要的联系,力量感,当下的喜悦和兴奋。” 当我坚持写了一年多的日记,记录每天三四件小事后发现,我越来越关注我自己了,这意味着,我越来越享受当下,接纳包容,努力向前,这也让我这两年变化了很多,我感恩所有拥有的一切,并珍惜爱护他们,也被人珍惜爱护着。

对我的帮助,可能会去做的事:

1. 在工作生活稳定了之后,尝试体验“一整年不买生存必需品以外的东西”。

2. 如果下次遇到杂物非常多的朋友,我也想建议他“将家里所有的东西打包,然后用21天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从中拿取你所需要的,如果超过了时间还没有被拿出来,那就扔了吧。”

3. 虽然作者关于爱情的部分讲得不多,但是“幸福储蓄盒”的概念我很认同~ 所以会尝试在豆瓣或者其他平台建立一个空间,将我和老朱的幸福时刻都记录下来,无论大小~【好像之前也听过有在幸福时刻存钱的故事,又或许是这样。

4. 尝试“每天给自己留20分钟空想”让大脑放松~如果你想写作,那就“坐在椅子里两小时”“老天爷哟,孩子。甭管那些了。就每天一心一意坐在椅子里就行。”

总之,常常问自己,你真的需要吗?

拥有是压力之源,极简是为了让你更珍惜现在拥有的,减少无谓的压力,脱胎换骨,享受人生!

《极简主义》读后感(二):图书介绍

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左)和瑞安·尼科迪默 斯(右),畅销书作家和国际演说家,致力于宣传用更 少物品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包括《本质:极简 主义者散文集》《极简主义:过有意义的生活》《十年之 后》以及本书。他们曾登上《时代周刊》《福布斯》等多 种媒体。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书中的 人和团体都是真实存在的,所有故事也都真实发生过, 但有时候必须进行一点改编(比如某段特定的对话、 具体的日期,或者当时天空的颜色)。 书中采用第一视角,记叙了两位作者 5 年间的对话。 由我本人(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叙述,由瑞安·尼 科迪默斯评注——包括评论、感慨和各种俏皮话。这种 写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我们平时的互动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都喜欢打断对方——不是一次两次 了。)但在这本书中,瑞安的评注以书末尾注 1 的形式 表现。这些尾注你可以在看到批注符号时阅读,也可 以在看完这本书后阅读。就像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一 样,你可以自己选。

《极简主义》读后感(三):不为物质所惑,就拥有了自由

很高兴能在辞旧迎新的12月底看到这本书,我发现我评分的标准很宽松,只要觉得有所收获都会给到四颗星。但是我基本上很少给到五颗星,五颗星的标准是,可以重复看,想要一直保留在书架床头的书。《极简主义》就是这样一本书吧。

作者把自己走上极简主义的历程以小说体的形式分享出来,我可以在他之前的经历里看到了再物质消费世界里迷失自己,也可以看到他积极的每一步改变,思考和一步步行动实验都为打算要改变的自己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

作者谈到收集狂和整理癖其实本质上是一回事。整理癖不过是隐藏的收集狂,累计物品的方式更加隐蔽、更具系统,只是规划良好的贮藏。在《断舍离》中也有同样的认知。真正的极简生活不是简单的丢弃和清理整理,而是审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我真的需要这样东西吗,这样东西能够为我服务带给我快乐吗?我们同样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上消费、饮食和其他一切可能是多余的事项。

乔舒亚和瑞安谈到人际关系的一段也很让人启发。我们选择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我们最亲密的人都是在物理意义上最接近我们的,我们因为距离近而选择朋友。而不是因为相同的价值观,聊不完的相同志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双方的成长。

我们小时老是问“如果……怎样”,那时候的“如果”都带有乐观主义,成年以后,我们几乎只在恐惧的时候想到“如果”。我们就像被自己的恐惧勒住的狗。换个方式怎么样,下次有什么新计划的时候,试着问“如果我成功了呢?”

我们总是担心自己失去保障。所以我们紧抓着一切——工作、人际关系、物质财富——只为寻求安全感。但我们执着的事物实际上只会耗尽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感,让我们心怀不满不止所错。实际上事情刚好相反,如果这些食物让我们对生活心生不满,那他们就不意味着保障。因此,如果你对现状感到不满,无论环境有多舒适,你都绝不会感到安全。

我们需要一定的基本保障:食物、水、住所、衣物、健康、人身安全、积极的人际关系。但抛弃多余的东西,能让我们在内心找到无限的安全感。无论有没有那条安全毯,即使孤身一人处在空荡的房间内,我们依然能感到绝对安全。

关于写作:

作者和另一位作家唐纳德的交谈中,那位作家朋友透露写作的秘密就是“每天坐在椅子里2小时……不要管每天写多少字数,每天一心一意做到椅子里就行”。《微习惯》中提到的,开始微小的一步,不要被目标的压力压垮,只是往前走一步。

顺便提一句,唐纳德开始决定写作的时候是45岁。50岁的时候他辞职去读了艺术硕士,读各种类型作家的书,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开头,他就用打印机打别人的故事。

所以,任何时候开始为梦想出发都为时未晚。

作者做了很多行为实验,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来观察自己的生活,比如一年不买出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比如一段时间不使用手机…… 通过这些实验对极简生活有更深的认知和感悟。

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和当下,把时间花在自己真正在乎和有意义的事情上。我们应该摆脱被动消费主义,专注于创造真正的价值。

《极简主义》读后感(四):糟糕的过往——日光灯下的行尸走肉

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2015)

7.1

2015 / 美国 / 纪录片 / Matt D'Avella / 丹·哈里斯 Josh Becker

上面是这本书的开头,非常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美国格子间高端社畜的日常,可能只有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才会有切身体会,开会的时候谁没有一头问号: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这本书的字号、行距、版心都很舒服,适合在路上阅读,已加入我的十月书单。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