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读后感100字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62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读后感100字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是一本由【韩】孟起完著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读后感(一):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超级有趣的一本书

你见过将科学史和漫画结合起来的书吗? 小时候喜欢看让人捧腹大笑的漫画,最为讨厌枯燥的历史、科学史等等,长篇大论的文字让人看了就想大瞌睡,更别谈能学到什么知识了。 比起单一的文字,图文结合的作品会更加让人有阅读的欲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往往更加喜欢生动有趣的漫画,文字配上了漫画解说才更有趣。 这本《十分钟漫画科学史》的作者孟起完,可谓是将科普和漫画相结合,给人们带来了这部超强的趣味性科普书籍。 读书,价值是关键。 读无用之书,只会平白无故的消磨时光,囫囵吞枣的读完也就再也记不起来了。 所以,我们要读就要读有价值的书。 从价值的角度上分析,这一本书涵盖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生平故事,他们为人类社会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享受着他们的研究成果,也理应了解一下他们背后的故事。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我们通过历史能够总结前人的经验,对未来也是大有裨益。 这本书上的内容,很多大家都听过,例如: 薛定谔的猫,薛定鄂凭借薛定鄂方程荣获诺贝尔奖,你以为只他是一个古板的科学家吗?其实,他还是一个风流的浪子。 还有微积分学,这可是难倒了无数人,让数学的难度再次提升,可谓是高中生们最恨的人物之一。 微积分学之父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他叫艾萨克牛顿,最先提出了微积分的概念,而莱布尼几乎和他同时创造了微积分学的理论。 这两位的“微积分第1人”之争,可谓是一场键盘侠的战争。 这个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从书的可读性来讲,也是难得一见的采用了对话式的写法,三个关键点增加了书籍的趣味性。 第一点:丰富多样的人物漫画形象。 从前听老师讲科学家,脑海里只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这本书中的科学家却很是有趣,喜怒哀乐皆有,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第二点:故事感很强。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本书,只是简单的概括了科学家的生平,其中的趣味小故事,真的让人意想不到。 第三点:可以吐槽。 书上还有许多无名人士的吐槽,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增加代入感,能够在空白页处写下自己的想法。 这一本《十分钟漫画科学史》真心推荐大家品读,保证你不会后悔。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

评价人数不足

【韩】孟起完 / 2021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读后感(二):10分钟+漫画+科学=点燃孩子的智慧小宇宙

布拉赫带着宠物驯鹿参加派对,驯鹿喝了很多啤酒,一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下去,死掉了…… 布拉赫自己的死亡原因更加离奇。 布拉赫和开普勒闹掰之后没多久,来到一个派对,喝了很多葡萄酒,坐在最里面不大方便,一直强忍着尿意,竟然猝死了!! 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提开普勒?因为坊间传闻是开普勒杀了布拉赫盗走了资料。是真的吗?看看下面这些你就知道了! 开普勒想用数学原理研究天体,但没有望远镜。当时,研究天体的专家都用自己的肉眼来观测星星,这个领域的第一人就是布拉赫。 多普勒需要这些数据,所以他拜入布拉赫门下,但是布拉赫并不想共享自己的资料,两个人闹掰了。 布拉赫死后,开普勒拿到了全部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定律”! 这个事情被孟起完画在他的《十分钟漫画科学史》中。作者说开普勒承认数据来源很不体面,但是布拉赫却是膀胱爆炸而死,毕竟他不是侦探,只管陈述事实。这本漫画书里还有6岁就能做出8位数心算、无穷等比极数玩的超级溜的天才数学家冯一诺、连三角函数都不知道却问鼎英国科学界的铁匠儿子法拉第、“脑性男人”薛定谔……

这本书传递了科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一些隐秘。从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到不为人熟知却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人生必备科学知识到如今顶尖的科学技术,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其中。 这这本书的作者孟起完,竟然很年轻。他本科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结构专业。喜欢推理小说和乐队音乐,从小就是一名文理兼备的学霸,从上小学开始就画漫画,课间给同学传阅。中学以后课业繁重,漫画被搁置,孟起完上了大学偶然间因纪念自己买了iPad而随意画的科学漫画,上传到大学网站,反响特别好。

这本漫画已经出版成册,几页就能读懂一位科学家。不仅受到了韩国国立科学馆馆长、漫画研究员的称赞,而且还被机械工程系教授、机器人工程学家丹尼斯•洪大力推荐,打出了最高分的评价: 自己做着研究而头疼时、遇到问题打不开思路时、对某件事情百思不得其解而召开学习及研究会议时……这本书让我迸发灵感和想法,增添动力,让我浑身再次充满力量!这部漫画书就像计算器和其他科学用具一样,是所有热爱科学之人的必备单品!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无论是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现象,还是我们手中的电子产品,这些东西都离不开科学。 只有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开拓思路,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发现的越来越好。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一双发现世界、对未来探索的眼睛以及对生活和科学的热爱。这也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知道,3到14岁是孩子科学启蒙最好的阶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很重,学东西也很快。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摈弃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用简短而幽默的语句+漫画的形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记得牢靠。每个主题之后的“群聊”不仅有趣,读者代入感还很强。

我家孩子6岁,每晚让我讲睡前故事,之前有点苦恼,我的存货已经讲光了,总不能给他讲金庸武侠小说吧?四大名著他又听不懂。所以我只好去网上搜,不过这也是个麻烦事儿,有时候搜到一样的故事,儿子就吐槽我:这个已经讲过了,妈妈。 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虽然儿子还小,不过这书还蛮有趣味性的,他很喜欢。我一边给他读,一边教他识字,两全其美。 儿子还说,他要认识多多的字,之后就能自己看这本书了。

翻阅完全书,我发现这本书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历史、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每个章节最后都有一个总结,全是精辟、实用的干货知识。即使是对科学感不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很容易看懂,而且读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本书不仅孩子适用,作为公考等辅书也是不错。 比如我们熟知的“电”,他是谁发明的?现在连3岁小孩都知道是爱迪生,但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爱迪生只是直流电的发明者,却并不知道交流电的核心发明家特斯拉,这个人不是汽车特斯拉呦!而且爱迪生为了诋毁特斯拉,买通了电气工程师告诉人们交流电十分危险。 作者用了一个小对话来说明“电流之争”这件大事: 问:最厉害的死刑方式是什么? 爱迪生答:用交流电电死即可,因为交流电非常危险。 影视剧中旧社会审问犯人的电椅,它就是这件事的产物,不过爱因斯坦的电椅失败了…… 本章结尾,有一个小贴士“今日教训”,这里写到“欲诋毁别人,先完善自我”。很有道理呢,哈哈!你想知道爱迪生发电公司破产后他又干了什么吗?

你想知道斯特拉的贡献那么卓越,为什么连一本自传都没有吗?薛定谔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却当不了牛津大学的教授吗?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喜欢!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读后感(三):如何让学习科学变得简单有趣,《十分钟漫画科学史》告诉你答案

三十年前,当我还是小朋友的时候,我看的科学类图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我印象中一共有10本书,装在一个正方形的盒子里,那时觉得只要读完这些书,我就会变成科学家。结果打开几页纸,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劝退了,我一本书都没读完那盒书就被扔到床底下了。

今天看到这本《十分钟漫画科学史》时,首先是被书的封面吸引到,上面的卡通人物充满了童真童趣,翻开书没有序言,而是直接到了目录部分,漫画+文字的组合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在我心里马上有一种感觉:这本书一定会带给我不一样的体验,没想到科学类图书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从形式、内容、结构三方面解读这本适合儿童阅读的趣味性科普书。

首先,漫画+故事+对话形式牢牢抓住儿童读者的心

我们发现儿童大部分喜欢看有图片的书,如像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后来流行的日本漫画书,还有动画片,但是一提起看文字书,多数孩子抓耳挠腮。其实这和人的认知方式有关,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先从图像开始认知世界的,不过可惜的是写儿童科普类图书的作者大都是某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把知识通过写的方式讲清楚,却没有能力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直到这本《十分钟漫画科学史》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给儿童书作者做出了榜样。这本科普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科普的枯燥无味,与填鸭式科普不同,而是把科学家画成漫画,把科学写成故事,用漫画的形式把读者带入故事中,在故事中了解科学:

为什么自行车相遇苍蝇就被夹死了呢?这是一位数学家提出的,而且还是一道数学题!作者把一道数学题变成了一个故事,把难理解的变成一幅幅漫画,科学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如果科学家之间有微信,他们的微信聊天会是什么呢?作者在书中就多次设计对话形式展示科学家的交流。你看这对师徒之间的对话,不仅有趣,更是完整的展现了交流电的发现史,作者用这种拟人化的方式把枯燥的科学史表达出来,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爱上科学。

其次,专业的知识用简单的方式介绍出来,科普性十足却又简单易懂

形式是一方面,内容的呈现才是一本书价值的本质。如何能做到科普性十足又能通俗易懂,需要考验作者的功力了。翻完整本书,我发现从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到不为人熟知却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人生必备科学知识到如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这本书上统统都有。但是从你第一眼看书开始,即使你对科学不感兴趣或是一无所知,你也愿意读下去,愿意了解科学,了解科学家。怎么做到的呢?

晶体管的发明改变了世界,它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物体从A点滑向B点,最快到达的路径是直线还是曲线?

微积分之父到底是谁?天才们也会内卷?

数学不好也可以做科学家吗?

“线摆”问题到底是谁发现的?

作者往往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然后提出我们最熟悉的科学家,最后写出真正的发明者,用简单的话语介绍科学的发展过程,科普性十足却又通俗易懂。只能说这么专业的知识,作者仅仅用几幅漫画几句话就把科学发展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用10分钟的就可以了解科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史,了解科学家背后的故事,确实功力深厚!

最后,每则故事后的今日教训,让漫画故事回归科学和做人的本质

这本《10分钟漫画科学史》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最新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知识与欢乐的同时,同时还不缺乏深刻的教育意义。点睛之笔在于每篇故事后都附有一则或多则今日教训,将价值塑造和情感培育的内容掺杂在风趣幽默的调侃内容之间,既科普了知识,又培养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如在恋爱高手(?)薛定谔中,薛定谔凭借薛定谔方程荣获诺贝尔奖,但是他一直无法成为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只因为他作为有妇之夫,却与同事之妻有染,组建了2个家庭,甚至还在外面有了孩子。在最后的今日教训里,作者就写到:脑性男还是算了吧,找一个善良的男人。作者在肯定科学家成就的同时,也在用事实告诫世人科学家也不是完人,世俗社会还是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普通人从中可以学到的做人的道路。

这本书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蕴含着作者多年的创作心血,把科学、漫画、哲理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还原科学的“本真”,让我们在漫画故事中学会知识和道理,是一本寓教于乐不可多得的科普书,真心推荐给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们!

《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读后感(四):《十分钟漫画科学史》:貌似“不正经”实则很正经的科学八卦史

“微积分、DNA、最速降线、费马定理、欧拉恒等式”这些听起来就很“高深”的词汇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人转晕?

这些科学家值得敬佩、他们的科学成果也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但是想要了解和知道他们的故事和这些成果的源起,可能很多人花不了那么多的时间来阅读大量的资料。

也可能我们大众更感兴趣的只是他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历史呢?毕竟大家都有好奇心理,完全可以理解。

谁还不想多吃几个“瓜”,还是能学到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家小故事的“瓜”呢?

来了,来了,它来了。

这本《十分钟漫画科学史》就非常适合我们大众来阅读。它的科普性很强、趣味性很足,每一段故事的时间安排上更是合理。

比如:只要你花上十分钟,你就可以弄明白微积分学之父是谁?

还能了解到因为这场荣誉的“撕咬混战”,居然让英国和欧洲大陆在100多年里再也没有数学领域的交流。

结果是英国的数学被欧洲大陆甩到了后面。这恐怕是当年参与争夺的牛顿大师并不想看到的吧?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处作者还贴心地附上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旦想到好主意,一定要记得发表。

又比如:你知道吗?互联网“第一夫人”的照片居然来自于美国《花花公子》的杂志插图。

因为1973年,时任南加州(USC)教授的亚历山大.索楚克正在国防部的支持之下,研发“图像处理系统”。

而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他迫切需要找到用于论文的人脸照片……

于是有一天,他从研究室同事正在看的《花花公子》杂志里面,剪下了一张照片,用到了自己的论文里。

哈哈,没想到吧,科学家们上班也会“摸摸鱼”哦!

由此,这张“莱娜”的女性照片,在学术界正式亮相了,其他人写论文时也陆续开始使用……

40多年来这张照片一直被用于各种论文、教科书、教学课题等。

不知你有印象没?我们在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时,测试素材中还会找到这位女士的照片哦!

更逗的是,那本1972年11月刊饱受争议的《花花公子》杂志竟然是销售量最高的一期,共卖出7161561份。

而这位“莱娜”女士也成为自蒙娜丽莎以来,被研究得最多的女人。在1997年,她还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图像科学和技术会议。

这个故事给作者的教训是:全世界的学界泰斗们也是人。他们也会被《花花公子》所吸引。

你看,这样的科学史是不是更像是“不正经”的八卦故事一样,不过这样更体现出科学家们“人性”的一面。

尤其是这本书采用了漫画+故事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有趣。让我们能在漫画中了解科学,在故事中了解科学家。不经意间,还多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史。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会画漫画的科学工作者,所以这本书凭借着有趣的漫画和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功底,能赢得漫画家、科学家这两方面权威人物的推崇了。

像这样既科普了科学知识,又给你带来欢乐,学到人生哲理的“有趣之书”还真是不可多得!

希望它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同时,让你对科学和科学家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