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读后感精选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52

回忆读后感精选

《回忆》是一本由[法] 大卫·冯金诺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忆》读后感(一):故事的故事·最后几页

故事不能讲完,讲完的故事就真成了故事了。 他当然始终忘不了,自己竭力支撑着的小世界崩塌的时候竟然有那么一丝畅快,好像在自己心中默默飘了许久的乌云终于有了动静,一道霹雳落在焦疲的心田里,大雨倾盆而下倒像是天顶上发起了洪水。他一边沉浸在情绪里一边超脱于自己之外,所以有了这个比喻。 不是不知道她终究会离开,所谓长情不过是水分在慢慢蒸腾,干旱的裂隙越来越宽,大雨也终究要来,情绪是个不大的循环,悲喜的距离比想象的还要小。在悲喜的对面或许还站着一个自己,幸灾乐祸或者满怀慈悲地自娱自乐着展开联想。他也尽兴地哭了,好多年没这么哭了吧,哭得这么绝望,就好像刚刚还火树银花人头攒动的夜宴,突然就变成了只有他一个人在荆棘丛里垫脚仓皇张望去路。宴席是没有不散场的,每每灯火阑珊,才会发现身处厄地,荆棘划破体肤,有被人扼住咽喉的快感,习惯于被人掌控,反倒加剧了他的分裂。 他自然没办法和自己共处,否则何须费尽周章去想要留住那个人。枯寂不像这个秋天的落叶,不像停摆的秋千,也不像死亡,枯寂只是直面自己时顿悟到了生命的苍白过后的手足无措,倒也不算是顿悟,不过是一直不愿意去承认而已。原以为面对一个人的离开就像古老的石像在岁月的风化中剥落掉一块,不料是属于自己的只能自己消化,蚌病成珠,他在事后捡拾起的碎片,悉数化作故事结尾处几个奇巧的句子。她转身走时故作欢快的几下蹦跳,还是让他瞬间慌了神,蹲在地上时另一个自己浮在空中,就那么看着那个似曾相识的步伐和背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悲伤大约是会成瘾的,每每沉入自己体内深渊的时刻,也恰好就是跳脱出自己的时刻。无谓的希望非得幻灭掉才好,没有多少时光可以供他在原地徘徊,茫茫人海之说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在这人海之上,更有许多顽执的刻舟求剑者,他不想是其中的一个,然而高明的是垂钓时放直钩的人,他本就是自愿的。 那畅快或许就是来自这份自愿。他自诩平生所求,不过诸事能从容一些,最怕的是夜深时分,手头的书只剩下了最后几页,困意却还没来。要彻底,最后一定要是一个句号,省略号都不行,三年了,再三年吗?他实在是怕了听到自己的足音,可也只能凝神细听自己的足音,因为唯有这足音,是悲喜的交集,是往事的见证。回忆属实可怕,他在废墟停留了太久,心想,是该往前了。

番茄盖饭的《回忆》

《回忆》读后感(二):最重要的事,是制造美好的回忆

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在人生中制造一些美好的回忆。 如果有一天我们开始老去。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记得那些过客的名字。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疑惑究竟是如何度过了这一生...... 但愿我们的记忆深海能浮起点点星光,在当下那如无边暗夜的现实境况里,照亮那些陪伴自己一路而来的种种幸福。 人生的每分每秒都是过去式。唯有回忆,永远正在进行。 纪录片《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讲述了津端夫妇退休后的田园生活。其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修一为小孙女打造了一个纯手工的玩具屋,包括里面所有的配件、装饰,无不精美细致。 我想对于小孙女来说,这个和玩具屋有关的经历就是那种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回忆。当时过境迁,也许千辛万苦打造的玩具屋已经不再时兴,但与之相关的美好回忆却会一直伴随着这个温暖的家庭,时刻散发着爱的光芒。 你知道吗?爱,是我们记忆里最重要的事。 是无论时隔多久、多远,都会在心头闪闪发光的宝物。这正是记忆虽然冗繁,我们却不愿随意割舍的原因。 曾经听到过一段对话: 有人问旅者:“你不断的旅行是为了什么?” 旅者笑着说:“当然是为了逃避。” 正如那些选择不断上路的旅者一样,我们有时会情不自禁的将某个人或某个场景铭记于心,希望它能在未来的时光里继续散发能量,帮我们抵抗复杂生活的侵袭。 这种囤积美好的潜意识,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认知—— 回忆,是抵抗不幸的重要动力。 对人与人的关系来说,也许只有品尝过失去,才会分外懂得珍惜那些世间难寻的相遇。 所以,当我们对时间流逝心有所感,便忍不住的去增加情感关系的密度,企求留下更多的见证和体验,减少尽可能多的遗憾和损失。 我们活在当下,以便分秒不错的珍惜与对方相处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不断制造更多美好的回忆,以便在未来成为我们追忆往昔的参考,和坚信日后的一切困境都会过去的凭证。 曾经拥有的幸福温暖,是我们来日面对疾风骤雨时最唾手可得的避风港。它告诉我们: 你曾经可以做到的事,未来也一定可以。 美好的回忆有着强大的能量,而为人生不断制造美好的回忆则是出于一种对“爱”的向往。 尤其当你知道,你们之间有太多空白的时候。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无人照拂的祖母住进了养老院,大家原本以为祖母可以就这样颐养天年,却没想到祖母某天失踪了。 当所有人急得团团转时,孙子收到了一张来自祖母寄出的明信片,原来祖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一个人回到了故乡。 祖母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发生在她小学三年级时。热爱读书的她被迫撤学离开了家乡,原以为以后还能再念书,没想到一眨眼就过了一辈子。 这个遗憾是祖母回忆中最念念不忘的事。 拿着明信片的地址找到祖母后,孙子想办法联系了当地的学校,让祖母重新回到小学课堂上了一天三年级的课程。 这很荒诞,但却是一个老人一生的圆梦之旅。 帮祖母找回失落的童年,弥补她记忆中所受到的伤害,这是孙子为祖母做的最后一件事。上完课的那天,祖母就离开了人世。 孙子并不后悔在祖母最后的时光里“折腾”了一天,因为他知道,不仅祖母自己有遗憾,很多人也对祖母有遗憾。他之所以给祖母留下这次难忘的经历,也是为了弥补作为亲人的他们对这个老妇人的亏欠: 那些没来得及的陪伴,没说出口的道歉,没能好好珍惜的时间。 祖母只是“祖母”。但作为人,他们彼此之间有太多的空白。 孙子最后为祖母制造的这些美好的回忆,便是在缝补她心中的裂缝。让她带着美好的记忆离开,则是生命终结时最圣洁的方式之一。 在大卫·冯金诺斯的作品《回忆》中,祖孙二人的这段温情回忆只占据了主人公生活的很小一部分。实际上对主人公来说,整个与祖父母相处的过程最终能被凝练下来的,也许只有几颗珍珠那么大小。 但就是这几颗微不足道的珍珠,在日后他面临生活的重重考验时,一次又一次散发出温柔的爱意,抚慰着主人公愁苦不已的心。 小说《回忆》的故事情节并不轻松,它揭示了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可能会承受的种种苦痛。当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当我们在未来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当我们深切的认识到自己的父母之间早已没有感情,当我们自己陷入对爱的焦渴: 当生活是一团乱麻让人崩溃的时候,回忆里那些美好动人的曾经会散发温柔的光亮,指引我们找到新生活的出口。 所以,制造美好人生回忆的意义不止是珍惜当下,也是储存希望。 也许想要制造这样的美好记忆很困难、很麻烦。但也只因如此,它们才能在时光的洪流中历久弥新。 其实,可以治愈一生的不仅仅是童年,还有每一个想要与生活真心相待的此间。 请你相信,在我们的一生里,所有这些美好的记忆都会被保留、传承、默默萦绕在我们的四周。 在那些最动人或最伤痛的时刻,以无限温柔,指引我们踏上更好的人生。

《回忆》读后感(三):回忆——组成人生的全部

回忆是一场旅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但却让人留念其中不肯自拔。我随着冯金诺斯的笔尖,也进行了一场旅行。

九年前,三月初的一个上午,上班的我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祖父突发脑溢血,赶紧回来。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就是会死吗。当天下午,从外地赶回老家,我和哥哥一起走到祖父窗前,小叔轻声的说,爸,你的两个孙子都回来了,你睁开眼看看吧。祖父的眼帘拨动了,但是没有睁开,床前的我们都知道,祖父尽力了。第三天早晨五点五十八分,我和父亲看着祖父从口中涌出人生最后一口痰,走了,这一幕,至今不忘。出殡之后的酒席上,亲朋好友都在感叹,老爷子好好的,怎么就走了,平时说话的声音那么响亮。

书中的情节,让我再一次想起如今想来仍然心有戚戚的一幕,如今更多了一份厚重。

三年前国庆,回老家过节,此时的奶奶,已经被帕金森折磨的只剩下皮包骨头。我抱着奶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每一根骨头,在颤抖。全身仅有的一点力气支撑着没有气血的脸,不要低下。十二月初,又是父亲的电话,奶奶走了,半夜四点。放下电话,没有着急订车票,脑海里反反复复回忆着小时候有关奶奶的点点滴滴。削皮去掉关节的甘蔗,再两刀四瓣;夏天把西瓜最好吃的部分挖出来再撒上一把躺端给她妈妈的时候,必定有我一份;村口来了炸米糖的商贩,当我玩耍过后听到柴油机的声音飞奔过去的时候,奶奶已经抱着一篮子米糖往回走了。当我赶到家,姑妈红肿的眼睛再一次流泪,昨晚还聊奶奶当天的气色还好点,怎么晚上就走了。我在灵前长跪不起,哪怕跪断膝盖,也不能换回奶奶了。奶奶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国庆长假最后一天:那么远的路,赶回来做什么,还买路债啊。

奶奶生前给自己绣的

奶奶生前给自己绣的

奶奶生前给自己绣的

帕金森末期,导致心脏肥大,去和爷爷团聚对奶奶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正如书中所说:“一旦遇到意外,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就会被遮蔽。”

《回忆》里面也有说到他和他祖父、和他奶奶的故事,我是泪目的。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命中每个重要的人会在未来让人再次念起。”此刻,我便是如此。

本书的后半段,讲的是感情生活,那简直就是都市生活剧的典型。父母离婚,他们决定结婚;他们决定离婚,父母和好了,桥段的设定让人忍俊不禁。“有什么我能帮您的吗?”成为这部剧的开始。小心翼翼,轰轰烈烈,冷冷清清,每一对爱人都要经过的感情阶段,在人们的回忆里回荡。

有时候,想念一个人,可以想念一件事物、一句话、一张照片。在通信高速发达的今天,有着更加迅速便捷的手段实现愿望和寻找过去,但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那会对执着于重构回忆的美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回忆》读后感(四):和冯金诺斯一起梳理《回忆》,或许你会得到更多

这也许是冯金诺斯的私人《回忆》,但也可能是我们曾经拥有和即将上演的真实生活!1没有波澜壮阔的世界,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冯金诺斯的《回忆》忽而像是你熟识了几十年的隔壁邻居家的故事,忽而又像是就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秘密被他扑捉识破,温暖、伤感,却又不乏苦中作乐和作为生活本身的幽默。

《回忆》从主人公回忆自己的祖父母生命中最后几年(尤其是祖父去世后祖母被送进养老院)的点滴生活开始慢慢叙述。现实世界夹杂着意识流味道的各种回忆,从祖父母的相识回忆到祖母小时候的战争下的成长经历,又随着时间的流逝写到老人们去世之后,父母一辈的爱情的起始到后来他们退休后的离婚与复合,而跟随这一切发展的是主人公自己对于幸福生活的思考、参与与创造。而这看似平淡的生活与描述,往往最难写也最能出真知,《回忆》却做到了。

写作手法上冯金诺斯把这一家四代的日常生活写成了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哦不,准确的说,这组套娃不仅仅是纵向还有横向的无限展开。主人公回忆了他的祖父母,而在这条竖列主线之下又带出了更多横行支线上各式各样的人物回忆,例如主人公打工酒店的陌生俄罗斯女客人、祖父母家奇怪的邻居、祖母去参加葬礼却并不熟络的女舞蹈家、养老院墙上的丑陋的奶牛画像的画家、甚至是菲茨杰拉德的回忆,等等等等。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勾勒、拼凑出来的表面上是作者营造的故事主人公们的模样,但谁又能否则其实这里写的字字句句根本就是你我实实在在的生活呢!

那些亲情的牵绊、老去的不甘与无奈、年青的追求与生存现实往往轻轻松松就跨越了国界、文化、宗教,让我感同身受,读得时而温暖微笑时而泪流满面。

开篇的三分之一。一些关于养老院与死亡的触动,不免让人回忆起自己以及周围亲朋的祖父母一代(甚至是父辈一代)的老去与消逝。

主人公的父亲与伯父们从决定送祖母到养老院、私下卖掉老人的房子到后来没有人立刻去寻找偷偷出走养老院的祖母以至于除了主人公这个孙子之外没有人见到老人最后一面,真的是看得又气又悲哀无奈。

一边读一边愤愤地想,如果我的父母老了,我绝对不会让他们住养老院!我自己老了也是!我宁可老死在自己家里,也绝对不去。而你会发现,文中的祖母何尝不是有过最初的坚持,但是当她发现自己“已经不怎么是一个母亲,而是一种负担”时她还是妥协了,乖乖地去了不能说是养老院,而应该称之为“垂死院”。

作者再如何诙谐幽默地描写,面对生活我们的无力感还是不增不减切实存在,祖母的消逝终难免。 为何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有那么多不如意,为何衰老无可阻挡,面对祖母的死和自己妻子退休后的抑郁症发作,“父亲的小船四处进水”。而经历了青年甚至已经中年的我们的小船又如何呢……

其实全文的结局比我预想中的圆满,后三分之一的故事里主人公恋爱结婚生子再到面临离婚、思想上的再度独立,甚至是终于可以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写满他的回忆。但是我们的人生真的可以像小说、他人的回忆录、电影里演的那样简单、清晰、充满激情与爱么?

车窗外的雨滴拍打着玻璃忽大忽小,三天了,它们根本都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走过的路、读的书、眼前的风景,开始和《回忆》的结构一起跳跃、重叠。

我开始在烟雨缭绕、无穷无尽的贵州的盘山道上缓慢地思考,在云南被雨水打得头低低的烟叶田边缓慢地思考,为何看似冯金诺斯在《回忆》里的平淡无奇的叙事能够如此引起我的思想上的巨大共鸣,让人如此感同身受。 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啊,一切都无足轻重,没有信仰执着,逃避现实,我们的生活虚无、舒适、幸福、没有负担。我们看似有序地学习、工作、读书、吃饭、喝酒、逛街,关心父母、伴侣、亲朋、同事,然而实际情况呢,我们只是在掩盖内心的无序、无依、无望而已。我们可能真的毫不关心,包括我们自己,而一切只是证明我们活着而已。谁都不比谁更脆弱,也不比谁对明天更有把握。(塞涅卡)

《回忆》读后感(五):《回忆》:如果现在停止不前,就到回忆里去看看

回忆这个词,总和怀旧一起出现,但实际上我们总弄不清楚自己究竟放不下的是什么。

是彼时的那个人,还是那份无法藏匿的炽热情感,还是那段想要追溯却不再可得的记忆?我想,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无限纠葛构成了我们珍贵的回忆之城吧。

《回忆》这本书是法国百万畅销书作家、电影导演大卫·冯金诺斯充满温情回忆与自传色彩的小说代表作。在这场漫长而复杂的回忆里,祖父祖母的衰老故事只是打开回忆之城的一把钥匙,而这一大家子的人生起落才是这本书真正想要呈现的人生真实。

01 一切都好,亲爱的

这本书的基调总体而言是舒缓而温柔的,但也带着淡淡的无奈和悲伤。阅读祖父疾病而后故去,祖母又因为无法完全自理生活而被送去养老院这一系列内容时,内心总像被隐隐拉扯着一般,说不出的难受。

衰老和疾病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衰老到无法再将平时理所当然的事,简单地付诸行动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恐惧吧。

生病的人其实最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特殊优待,他们讨厌那些怜悯自己的目光,只是想要被当成一个平常人来对待。

祖父过世后,祖母没多久就被儿子们送入了养老院。她一点也不快乐,总想念着自己那个有温度的家,而那个房子却被儿子们毫无感情地用迫不得已的理由转卖了,东西也被扔光。

他们不懂得那些刀叉里的人情味,不懂得那盏落地灯曾经陪伴祖母阅读过多少书籍,明亮过多少个迷茫孤寂的夜晚,这也因此终于发生了那次有预谋的“出逃”,祖母她一个人悄悄回到了儿时生活过的地方。

祖母的“失踪”急坏了一家子,不过好在“我”在很快的时间里顺利找到了她,并带她回到了念念不忘的校园,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虽然这件事的结尾并不美好,但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一天祖母过得非常快乐,曾经不得已的退学经历一直是她的心结,而这一次的重回校园想必也让她找回了那个年少的自己吧。

“一切都好,亲爱的。”这是祖母出走后给孙子寄来的卡片里的句子。谁也不曾预料,一回去便成永别,但温暖的是,至少这一次“我”陪在挚爱的祖母身边,不吝啬地告诉她自己有多爱她,不再重蹈祖父去世时未出口的遗憾。

回忆,未必都是美好的,但总能让我们学会些什么,让更多未来里可能成为”回忆“的事情,少一些懊悔和自责。

02 你太美了,我宁可永远不再见到你

“我“父亲母亲的相遇就像一个有趣神奇的故事,而父亲这个没什么情调的人在遇到母亲时,居然能说出这样一句话——你太美了,我宁可永远不再见到你!可见,有时候爱情的力量真的不可小觑,有时候的确能让人潜力无限。虽然这句话在初遇时给母亲的感觉并不是感动,而是这个人有病吧的结论,但是即便如此,他们最终还是在一起了,成为了“我”的父母。

母亲对父亲的改观来自于第一次约会,知道了父亲为了再次见到她是如何费尽心思之后,她开始觉得他们的相遇事实上应该是一件美丽的事,是父亲唤醒了母亲身上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东西:希望被人疯狂地爱慕着。

有些回忆会是一座桥梁,让人每每忆起都会展开幸福记忆的回望。激情和冲动总会在岁月中流逝,而这些回忆不会,它见证了那些邂逅的意义,也肯定了幸福的存在。

03 你好,有什么能够帮您的?

在陪祖母回学校的时候,“我”遇见了属于自己的浪漫,“有什么能够帮您的?”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从此开启了跨越地域的一场恋爱,是治愈,也是回忆。情谊浓厚的时刻,心里眼里都是彼此,于是也顺利走向婚姻,但又在柴米油盐的平庸生活里重归离散。

前妻一直希望“我”能够继续保持写作,而“我”却越来越适应自己在平淡生活里的角色,不再提笔写作,不再思考诗和远方。“我”一直不太认可父亲的处事方式,但最终却在慢慢变得越来越像他。最终就像母亲离开父亲那样,世俗而平庸的“我”也被抛下了。

让人唏嘘的是,当“我”想向父母开心地宣布要结婚消息的时候,他们表情犹疑地先说了要离婚的事实;而当“我”历经千帆要和父亲宣布自己也要离婚的消息时,父亲又率先害羞地告知和母亲又破镜重圆的消息。“我”总是什么都没办法说出口,也真的是很憋屈的回忆呐。

不过,回忆的终局,“我”终于感受到文字找上门的感觉,把曾经经历的这一切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我”现在所能做的最美好的事吧。平静地接受现在的生活状态,用更感恩的心情去享受每一刻新回忆的出现,也许下一刻,“我”还是能够抓住幸福的,谁知道呢?

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激情奇妙的相遇,那些随着时间消逝的情愫,那些不甘平庸生活的挣扎,哪一个时刻都让人有感同身受的痛感。很喜欢这本书,没有多么波澜起伏的经历,没有多么惊奇反转的情节,但就是这样堂而皇之缓缓走进你的心里,让你遗憾,让你柔软,让你念念不忘。如果现在停止不前,那么就到回忆里去看看吧。

ps:如果你喜欢了解诸多名人的回忆,也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很多感兴趣的故事。当正文中每一次提及一位名人的名字时,文章的下一章节就会停下之前的故事步伐,插播一章关于上文提到的名人的回忆往事,很有意思的设定。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文果奇书网